学术人海战术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陈睡扁发表时间:2005-11-20 18:44

我有一个朋友是会计出身,有一天,她突然美滋滋的告诉我,她正在“研究”《红楼梦》,这话实在把我吓的不轻,鄙人在中文系混了多年,知道就连明清小说领域的《红楼梦》研究和《金瓶梅》研究的也不敢轻易串研究方向。所以,你可以想像朋友的话对我的冲击程度。

接下来我才知道,原来她的研究兴趣是受了刘心武先生《揭密红楼梦》的鼓舞,好奇之下,买了一套回来看看,才看了三集就无法坚持下去了,倒不是恶心,主要是太好笑。
据我观察,刘先生的研究主要依据有两点,一是“原型研究”,二是“文本批评”。前一个概念,才疏学浅如我辈翻遍了书也没找到,只是知道有个基于神话和象征的“原型批评”,但不知道和刘先生考察生活原型的方法是不是一回事;后者则更是好玩,刘先生大概不知道所以“文本批评”还有一个名字叫“客观批评”,只是从书中找到一两处文字就开始天马行空的狂侃,更要命的是,刘先生再结合史料这么一通乱吹,一般观众不晕才怪呢。可刘心武先生既没有用“文本批评”中的“传记式批评”也没有用“历史—社会式批评”,不知道是哪家“文本批评”。要是新批评创始人韦勒克先生看了刘先生是如此使用“文本批评”的,不知道会做何感想。最有意思的是,“原型批评”和“文本批评”在对待文本和社会关系上一个向外转一个向内转,根本相反的研究方法和方向竟然在刘先生那和谐统一了,实在是文学研究史上的一块奇葩。

令人奇怪的是,刘先生这样连基本的学术研究方法都没有搞清楚的“研究”竟然受到了八成网民的欢迎,他们的基本观点是:《红楼梦》是公共研究空间。这让我想起了若干年前全民“竞猜”歌德巴赫猜想的宏大场面,那时候也有人说数学是公共研究空间,结果证明不是所有会加减乘除的人都有资格研究数学。而刘心武先生被批评后,不从学理上回击,反而去讲什么“公民资格”,这无异于在学术领域发动人民战争,批评他的正统“红学”派陷入了人民战争的口水之中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对于学术界来说,刘心武的“红学”事件最大的意义在于迫使我们思考学术界与公众的关系。刘心武说《红楼梦》是公共研究空间当然是胡话,但《红楼梦》的研究成果则应该是属于公众的,正统“红学”受到的反弹正说明了普通民众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和对学术成果不透明的反感。我的意思是,如果学者不去做学术普及工作,那妄人自然要带着他的“成果”来招摇撞骗。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把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成果教给公众,让他们心明眼亮。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哈哈
  • 大老黄 
  • 2005-11-26 12:25
  • 44
  • 386
  • 0/0
  •   是啊
  • 绿漪 
  • 2005-11-24 19:03
  • 16
  • 678
  • 0/0
  •  
  • 绿漪 
  • 2005-11-22 19:16
  • 324
  • 515
  • 0/0
  •  
  • 陈睡扁 
  • 2005-11-20 20:28
  • 22
  • 518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