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回复:于是,也就出现更多迷团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大国师王威发表时间:2014-02-07 05:36
 想知道真相啊,你得买书。开个玩笑。我个人的分析是,牧野战场之败,大概和满清入关差不多,有一个类似吴三桂的人物。这个人曾经掌握过军政大权,组织过内阁,而且在商王朝地位至为尊崇,可以策反很多商军。这个人早在几年前,就和周人密约,发起一场倒纣运动。他就是商纣王的亲兄长微子。
 

此地距离商王朝之国都新都朝歌,航空距离不过50公里,日后商周两国大对决之牧野之战的战场恰在近旁。

从共头山到朝歌,就算是用两条腿走路,也不过两天的路程。可见微子虽然出奔了,却舍不得远离,依旧在此力图遥控着朝歌的朝局。

姬奭与微子见面之后,第一件要谈的就是结盟。结盟必有约,有约则必有具体的条款,要是照着周人文献的描述乃是——

“让微子你世世代代作诸侯之长,奉守商王朝的各种正常祭祀,允许你供奉桑林之乐,把孟诸作为你的私人封地。”

这其实是完全说不通的。微子固然被迫出奔了,但是他的封国并没有废除。

上古时代,王者对于王室的叛乱首脑固然会诛杀之,但却不会完全剥夺其子孙世袭封国和爵位的权利。

退一万步,这一条款中,完全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对等。

微子是什么身份,是商王朝最为尊贵最有权势的元老重臣,而周国再怎么暴发,再怎么崛起,彼时也不过是中原列国瞧不上的野蛮之国。

那么微子又怎么会接受周人的这项任命呢?

从微子寻求周人这一盟友的政治目标而言,微子希望的是让商纣王早点下台,由他重新重整朝纲,复兴商王朝,而不是将江山都交与了姬周王室手上。

相反,这个条款恐怕是微子许之以周人的条件:

只要周人愿意出兵,兵临朝歌城下逼迫商纣王下台的话,微子顺利的拥立商纣王之子武庚禄父即位,微子考量周人的功劳,会给予其诸侯之长的地位,并割让一块很大的地盘给周国。

这是微子打的叮当响的算盘。

周武王姬发当是已经授意姬奭全权,尽一切可能策反微子,是以对于微子开出来的条件全盘接纳了。

因为对于周人来说,与微子结盟,可以完全知悉商王朝中央政府的内情,即便是日后微子北盟,周人也没有什么可损失的。

就此,周人与微子一拍即合,各取所需了。虽然大家内心中未来新世界的蓝图不一样,但是这一时,不妨共同携手,将倒纣大业进行到底了。

此一事载之于《吕氏春秋》之上,可以说是周人意外得到的一个大宾果了,只是却有一对兄弟站出来冷嘲热讽了,那就是近年刚刚归周的圣人伯夷叔齐两兄弟了——

周武王姬发即位,大大宣扬周德,他派弟弟姬旦到四内(地名,今地不详)去找商王室之重臣胶鬲,跟他盟誓说;

“让你俸禄增加三级,官居一等。”

双方准备三份盟书,文辞相同,把牲血涂在盟书上,一份埋在四内,两人各持一份而归。

武王又派保召公到共头山下去找微子启,跟他盟誓说:

“让你世世代代作诸侯之长,奉守商王朝的各种正常祭祀,允许你供奉桑林之乐,把孟诸作为你的私人封地。”

双方准备三份盟书,文辞相同,把牲血涂在盟书上,一份埋在共头山下,两人各持一份而归。

伯夷、叔齐闻知这些,互相望着笑道:

“跟我们原来听说的不一样啊!这不是我们所说的‘道’。

从前神农氏治理天下的时候,四时祭祀毕恭毕敬,但是不为求福,对于百姓,忠信为怀尽心治理,而无所求;

百姓乐于公正,就帮助他们实现公正,百姓乐于太平,就帮助他们实现太平。

不利用别人的失败使自己成功,不利用别人的卑微使自己高尚。

如今周人看到商王朝之政治邪僻淫乱,便急急忙忙地替它纠正,替它治理,这是崇尚计谋,借助贿赂,倚仗武力,炫耀威势。

把杀牲盟誓当作诚信,依靠四内和共头之盟来宣扬德行,宣扬吉梦取悦众人,靠屠杀攻伐攫取利益,用这些做法承继商王朝,这是用悖乱代替暴虐。

我们听说古代的贤土,遭逢太平之世,不回避自己的责任,遭逢动乱之世,不苟且偷生。

如今天下黑暗,周德已经衰微了。与其依附周使我们的名节遭到玷污,不如避开它使我们的德行清白高洁。”

于是两人向北走,走到首阳山下饿死在那里。

人之常情。无不有所重,无不有所轻。有所重则会尽力成全,有所轻则会用在成全有所重上。

伯夷、叔齐这两位贤士,都舍弃生命以坚守白己的节操,这是由于他们心目中的轻重早就确定了。[1]

伯夷叔齐入周,被周人养了起来,尊之为老,即是身为周之谋臣,何以出此论调呢?自然基于他们胸中的圣人定见了。

这个圣人定见要论起来,又是颇长的一段文字,不妨留到后面再来补述。

 

其时之政治局势,乃是以微子为首的商王室旧贵族都对商纣王大大失望,可是商王室内部又没有足够的力量将商纣王赶下台,是以指望着新崛起的周人能加入倒纣运动之中。

这种情形和后世明清易代之际,吴三桂之引清兵入关颇为相似。



[1] 武王即位,观周德,则王使叔旦就胶鬲于次四内,而与之盟曰:加富三等,就官一列。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四内,皆以一归。又使保召公就微子开于共头之下,而与之盟曰: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共头之下,皆以一归。伯夷、叔齐闻之,相视而笑曰:嘻!异乎哉,此非吾所谓道也。昔者神农氏之有天下也,时祀尽敬而不祈福也,其于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乐正与为正,乐治与为治,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庳自高也。今周见殷之僻乱也,而遽为之正与治,上谋而行货,阻兵而保威也。割牲而盟以为信,因四内与共头以明行,扬梦以说众,杀伐以要利,以此绍殷,是以乱易暴也。吾闻古之士,遭乎治世,不避其任;遭乎乱世,不为苟在。今天下闇,周德衰矣。与其并乎周以漫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洁吾行。二子北行,至首阳之下而饿焉。人之情,莫不有重,莫不有轻。有所重则欲全之,有所轻则以养所重。伯夷、叔齐此二士者,皆出身弃生以立其意,轻重先定也。——《吕氏春秋·季冬纪·诚廉》

昔周之兴,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二人相谓曰:吾闻西方有人,似有道者,试往观焉。至于岐阳,武王闻之,使叔旦往见之,与之盟曰:加富二等,就官一列。血牲而埋之。二人相视而笑曰:嘻,异哉!此非吾所谓道也。昔者神农之有天下也,时祀尽敬而不祈喜;其于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乐与政为政,乐与治为治,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卑自高也,不以遭时自利也。今周见殷之乱而遽为政,上谋而下行货,阻兵而保威,割牲而盟以为信,扬行以说众,杀伐以要利,是推乱以易暴也。吾闻古之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乱世不为苟存。今天下暗,殷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如避之以洁吾行。二子北至于首阳之山,遂饿而死焉。若伯夷叔齐者,其于富贵也,苟可得已,则必不赖。高节戾行,独乐其志,不事于世,此二士之节也。——《庄子·让王》

 
 

微子在内的很多商王朝旧贵族指望着蒸蒸日上的周国进军攻打商王朝,他们的目的,自然是希望由此引爆商王室内乱,进而使得商纣王下台。

商纣王下台了之后,继位的应该是商纣王之子武庚,这也是周人和商王朝旧贵族的共识。周人最初并没有想到商王朝如此不堪一击,其国都一攻即陷。

双方一拍即合,所约定的密约乃是周国在推翻商纣王之后,分封更大的土地,而武庚继位,微子主持内阁。

关于姬发和商王朝上层贵族组建之以微子为首的倒纣集团签订的这一密约的存在,在《逸周书》的《武寤解》即透露了——

周武王姬发赫然奋发威烈,天下八方诸侯全都发兵响应。

高高的城墙有若平地,商王畿之百姓归服如化。

周武王姬昌与商王朝旧贵族们相约会师在牧野,查点军队。商纣王兵力不足,必灭无疑。

所有参与密盟之盟友分别祷告天地,周武王恪守信用,赦免商纣王手下民众,立武庚为商王朝新的宗主。

众大臣和太师、三公,全都立下功劳,周武王恩德堪配于天,合于四海。从此天下永远太平。[1]

结合了周人五日之内,即由孟津直抵牧野,证明了一路上本该严防死守的商王畿各路诸侯其实和周人早有密约,是以一路放水。

彼时之中国人,尚未有汉人之名,所以我们也不好说商王朝汉奸太多,只能勉强名之为商奸了。



[1]王赫奋烈,八方咸发,高城若地,商庶若化。约期于牧,案用师旅,商不足灭,分祷上下。王食无疆,王不食言,庶赦定宗。太师三公,咸作有绩,神无不飨。王克配天,合于四海,惟乃永宁。——《逸周书武寤解第三十五》

 

根据《吕氏春秋》报道,姬发自周国奔袭商王朝国都朝歌之时,在半路上遇见的即是微子的特使胶鬲。

这位胶鬲所为何来呢?书上说的明白——

姬发的军队抵达鲔水(在孟津附近,此为商周各自势力范围之交界处),微子方面已经和姬发秘密结盟的“倒纣集团”派出胶鬲来侦察周师。

姬发接见了他。

胶鬲说道:西伯将到什么地方去?不要欺骗我。

姬发说道:我不欺骗你,我们将到殷都朝歌去。

胶鬲说道:哪一天到达?

姬发说道:将在甲子日到达殷都郊外。你可以拿这话回去报告。

胶鬲走了。这时天下起雨雪来,日夜不停。

姬发命令快速行军,不停止前进。军官们都劝谏说:士兵们都很疲惫了,让他们休息休息吧。

姬发说道:我已经让胶鬲把甲子日到达殷都郊外的事报告给他的主子(微子)了,如果甲子日不能到达,这就会使胶鬲失信。胶鬲失信,他的主子就一定会杀死他。

姬发带领的周师果然在甲子日到达殷都朝歌郊外牧野,此时,商王师以逸待劳,已经先摆好阵势了。

姬发到达后,就立即开始战斗,结果大败商王师。

这就是周武王姬发之仁义。姬发做的是人们所希望的事情,而纣王自己做的却是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所以事先摆好阵势又有什么用?这正好让武王不战而胜。[1]

可见,姬发之出师,断不是去灭商,而是去“倒纣”。

也正因为是倒纣,是以有很多的“商奸”乐意襄助,唯恐周师不来。

现在很多译本,都说这个“主”乃是商纣王,其实周人此行乃是偷袭,选的是天雨雪的冬季。

在上古时代,即便晚自春秋,堂堂正正的大会战都是在秋季居多。

春季之所以不打战,很好理解,春季大家要播种,是以各国都有默契,如果挑选在这个时候出发,是会引发国际公愤的。

当然,春季无粮也是一大主因,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自己的士兵都没有吃的,还打个屁。就算到了敌方的地盘,要抢也没得抢。

而秋季则是丰收的季节,在粮食成熟之前发动战争:进攻方可以指望以战养战就地补给在秋收之后发动战争,可抢掠粮草也很丰富。

而作为抵抗的一方则粮储完备,作为地主,应付起来也很从容。

 

上古时代中原列国国与国之间战争,基本上是不搞阴谋诡计的,孟夫子所谓“春秋无义战”,恰恰说明了在春秋之前夏商和西周时代打战,大家都是按着牌理出牌的。

之所以姬发不得不偷袭,还得是在有强大的内应的情况下偷袭,也很好理解,他是以五万对七十万,以小邦周攻打大邑商。

是以,姬发所约的“主”,绝对不是商纣王。

姬发以弱攻强,攻的还是千里之外的宗主国的国都,还要和商纣王约上一约,那肯定是脑袋秀逗了。

那么胶鬲急吼吼回去汇报的那个主子到底是谁,也不难猜测。“倒纣集团”主其事者即是微子,自然即是文中的“主”了。

此一番密约如此重大,是以微子放心不下,派出多次充当外交使节、向来往返周国的胶鬲前往迎候。

彼时,非常不凑巧的是姬发行军途中下起了至为罕见的暴风雪,如果不是气候恶劣到了极点,以至于出现了部队掉队减员的情况,是断不会有军师出来谏止。

综合文献而言,先后出来劝谏的谋臣战将即有散宜生、霍叔姬处,就连三军统帅周武王姬发也曾经一度动摇过。

照理,照着常理,既然是偷袭,遇上恶劣的天气,要么原地休整,要么直接打道回府,姬发却执意强行军,原因只有一个,密约中是有约期的,约在甲子日。

这也解释了,为何商纣王以七十万人之众对付远道而来的五万之众的周师,却落得的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下场。

一切都早在开战之前即已经注定了。

微子作为商纣王的哥哥,曾经主持过商王朝中央政府很长一段时间的内阁,他在商王朝中人望第一,由他领衔组建的“倒纣集团”都是势力雄厚的老牌贵族。

而按照上古夏商周三代之军队建制,每次出征作战,除了直辖商王的商王师之外,其他都是贵族亲自率领之私兵。

商周两军对阵,貌似众寡悬殊,可是一来商王师善战之王牌主力尽皆在征讨东夷的战场上,二来,微子的策反本事至为高杆。

是以在牧野一开战,微子策反的贵族军队阵前倒戈,于是一贯能征善战的商王师居然在自己的主场被周人追杀的毫无还手之力。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必然是姬发之军队如期在甲子日到达,微子方能阵前起义,与姬发里应外合。

微子是个至为谨慎之人,在约期之前,即派胶鬲为联络员再次与姬发确定约期无误。毕竟阵前起义这种窝里反的行为,风险极大,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微子押上的不仅仅是自己本人的身家性命,还有自己的整个家族。可以说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所以姬发才会说出如果他不按照约定的时间到达的话,微子必然会杀了胶鬲。当然,姬发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救胶鬲一命,他如果误了约期,则时不再来,坐失良机。

这个约定,是个不见不散的死约定,是个改写历史的约定。

两军对阵之时,内应在厮杀正酣之时发动,则商王师的军队在急切分不清敌我,对付周人的同时,时不时中了“战友”异常友好的冷箭闷棍,如何还有战心士气。

于是商王朝的军队在牧野战场瞬间土崩瓦解。在后世的中国经典战役中,相类似牧野之战乃是淝水之战,前秦之所以失败,内应很给力也是一大主因。



[1]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朅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矣。至殷,因战,大克之。此武王之义也。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适令武王不耕而获。——《吕氏春秋贵因》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有意思
  • 乱世清洁工 
  • 2014-02-09 14:37
  • 50
  • 842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