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阅读的感受:)

论坛:江湖色作者:沐白发表时间:2004-10-17 15:33
.5米兄:

转了一圈,我终于明白了你老向我“贩卖”的“摄影既是照片的二次负载阅读” 这一理论。哈哈,知道这一刻最想看到什么吗?快把你脱下马甲的玉照发过来,要不然,饶不了你,哼!

请允许我把你这一理论稍稍编辑一下介绍给大家,这些文字是分布在江湖和fotoyard两个论坛里.5米兄写的帖子。我为你的这些文字起了个标题“摄影是什么”,你不介意吧:)

————————————————————————————
摄影是什么

----- “.5米”摄影随笔

(1)
摄影从来不纯粹

任何艺术是行为的,摄影也不例外。

反过来,
任何行为很艺术?
当然。
观众很艺术?
当然。
作者很艺术?当然……绘画?……当然

连接判定事物是否“艺术”都离不开“艺术欣赏”这座桥。同样很行为。事物一旦因“艺术欣赏”产生而判定是否艺术。一坨屎也会大摇大摆的放进美术馆。但更多的屎只能放在厕所里。美术馆因欣赏扩大到想象最大的范围。

任何垃圾、宝贝都会因为“欣赏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照片也不例外。“摄影从来不纯粹”

“绘画从来也不纯粹。音乐,文学……艺术从来如此。”

所谓“摄影本体”因此一直模糊。不是因为照片的分类困难,而是因为“照片艺术欣赏”一直复杂。


(2)

看问题不能仅仅从核桃的内部

很高兴终于有人提“读图时代”了。这是反向解决内部问题的钥匙。

摄影的本体是什么。“既为照片的二次负载阅读”叫摄影。

这里面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
一,“原始照片”机械相机制品。在没有阅读前不是艺术品。和街边的石头是一样的。

二,阅读欣赏。没有阅读欣赏这样的二次负载,即为不纯粹的负载,任何你所谓的“艺术品”都是垃圾。

题外话,任何艺术的解释都要回归“行为艺术”这个大题。可以预见的未来。现有艺术概论有缺陷!

再说摄影本体:“既是单纯的照相机械作品的预见制造和照片后期的人为干预预见制造。”这里还是有两个层次。一,看的艺术,二,看的二次多次加工与选择。

那么“看”这样的行为是不是艺术的?毫无疑问还不是,但看提升到“鉴赏”就一定是艺术的!

照片一旦想成为艺术必须不纯粹的看,把纯粹的世界通过看的行为“艺术化”这里是个动词。当底片以及影象01的排列形成以后意味着“选择艺术化”的开始。

(我去吃饭了,慢慢聊呵呵)

(3)

“为摄影而摄影”

再说说为摄影而摄影,当代摄影评论人只要做好照片的“解读”或者“误读”就可以对任何一幅作品进行“读图”。但这不等于他们知道摄影是什么。

过去的照片因为思路和视野比较窄,比如“绘画摄影”类型。即kouzhu2004前面提到画意摄影。早期的摄影全是这样,底片的感光速度很慢。长达10分钟的暴光要求被摄者的静止,道具,装置尽量符合画面要求。摄影和“精确绘画”的区别在于用什么材料,你说他们分的开不?其实他们一直很笼统的处于“平面影象鉴赏阶段。”评价极端“精确绘画”的优劣不在于笔触的表现和作者的附加表现,而在于影象的精确程度。

其实照片的精确程度来痕量120与135的优劣也是一个道理。但是照片的相对精确是一直是相对绘画的特性。因此在鉴赏照片的时候精确的描绘对象成为很不重要的痕量因素。那么衡量照片的好与坏的尺度第一次被应用的时候“画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这是为什么布勒松到了晚年要“演变”到绘画的晚年。

这时候“摄影的本体的优劣”就是“画意”。

那么再回来摄影的本体,“时间空间的静止平面化”是摄影本体特点中间的核心。即摄影的物质基础。记录的艺术如此而来。相对其他艺术而言,“记录”的特质是摄影最有别其它艺术类别的。

“记录”是不是艺术?的原始话题又回到了桌面上来。其实如何回答?必须要引入我吃饭前面那帖子的思路。否则都是片面的!

当今的影象负载的内容越多显然就越艺术?“画意摄影”一直要伴随着摄影的发展而发展一直没有停止过。“记录摄影”“历史照片”是不是艺术的?你说呢?……呵呵

负载的多少并不是衡量艺术好坏的标准,摄影也一样。好和坏也不会因为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对艺术家而言只有转化个人思想的熟练程度,对观众而言只有解读的愉悦强度。


(4)

摄影从来就是观念的,从开始就是。“观念似乎被庸俗化”确实教条。:)

“匆匆一瞥”和数码胶片无关,按背心的话说也许前戏几十年了。

(转贴来源:http://www.fotoyard.com 和http://paowang.com)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1/N
  • 乌药 
  • 2004-10-17 11:22
  • 79
  • 183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