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跟着贴一篇我写的关于苏州河的文章吧

论坛:江湖色作者:still发表时间:2003-06-17 17:50
《你的样子——苏州河上的几座桥》

在桥的左边是静的,在桥的右边也是静,而在桥的中间却是那样的热闹,除了各式车辆和各式的行人以外,还有西洋的东洋的少妇在邀请在走着的站着的男子到她们的家里去作一次小小的客。
——林徽音《上海百景》

梦寻上海人的母亲河,我们更多时候,会想到黄浦江而忽略了苏州河。其实,只有黑浊的苏州河两岸才是最原生态上海人之生活,如同安东尼奥尼的黑白片里的,舒缓而真实。而黄浦江,则是为沉缅旧日上海之精致生活而准备的。

我的童年居住在上海市虹口区。苏州河在她的手边流连了一下,转向了上海的西边。而我的幸运,竟是得到了她的亲泽。自从上海开埠以后,在东段的苏州河上,先后架设了10余座各式桥梁。临河的大小规整的木框窗,窗口下的清浊相间的河水,河水中走着的大大小小的船,穿过桥孔时船在风中飘荡的汽笛声,都无一不雕刻在我的童年时光中,烙印在我日渐麻木的记忆中。

我不甘心。为着自己日渐远离的燃情岁月,为着自己一息尚存的浓情爱恋。去走一走吧,顺着苏州河,走上最喜爱的六座桥,看看桥上的风景和桥下的河水。权当是一次对青春岁月的凭吊。

外白渡桥
落日的金色余辉透过外白渡桥铁架间的缝隙照在我身上,带这一丝清凉的春风吹拂在脸上,深吸一口气,熟悉的苏州河水的味道充溢鼻端,轻靠桥栏,手抚桥架,心在沉沉地想:1907年,那个外白渡桥落成时的黄昏,苏州河水的味道是否已如我熟悉的那般?

外白渡桥座落在外滩公园(今黄浦公园)边,架设在上海苏州河与黄浦江汇合处,它横跨苏州河,为钢架结构下承式桥。桥有二孔,共长106.7米,车行道宽11.2米,两侧人行道各宽3.6米,经多次改造,现载重为20吨。从此,大大地改善了外滩中山东一路至大名路的交通状况。

桥上人不多,只有一、二个卖茶叶蛋的小贩,缩在巨大的铁桥架背后,在风中叫卖。小火炉上的热气在风中恰似轻烟一缕,转眼就消失殆尽,如同人生。偶尔的三二游客,也匆匆地依栏翘首,留下到此一游的照片,便连瞥一眼苏州河也不愿,大声说笑着走远。

夕阳似一颗优质的咸蛋黄悬在桥的西边,照得河水波光粼粼,河中走着的机帆船,就象一把正在剪开一床金色华被的剪子,突突地奔向自己的脚下。远处的乍浦路桥则是优雅的,舒展的,因为它的弧度,因为它的只有一个桥孔。

迎着夕阳,我再次去看了东端的浦江饭店和西端的上海大厦。浦江饭店的外观远比她的内部精致耐看,由于是青年旅馆,一切崇尚简朴,明显地缺乏修缮,使得当年名赫一时的礼查饭店渐渐地趋于没落平庸。而西端的上海大厦,外墙是历经沧桑的深褐色,几乎很难还原当初的本色,但走进里边,米黄的大理石墙面和台面依然光洁,巨大的立柱依然挺拔,北苏州河我最喜欢的建筑——百老汇大厦的风韵依然还在。

沿着苏州河,让我再往西走走吧,再去看看那几个外白渡桥的姐妹。


乍浦路桥
如果说,站在外白渡桥,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昔日上海的旧梦和奢华。那么,从苏州河上的乍浦路桥开始,我们将看到的是纯粹的原生态的上海和上海人生活。

与外白渡桥毗邻的是乍浦路桥。上海开埠后,传教士文惠廉曾经在苏州河上建起一座浮桥。1873年工部局将浮桥改建为木桥,称为“里摆(白)渡桥”、“二摆渡桥”或“二白渡桥”。1927年又改建为长72米、宽17.7米的3孔钢筋混凝土桥,载重量10吨。

走上乍浦路桥,先看到的是一群民工正拿着铲刀,铲去水泥桥栏上的脏污。忙心惊地走上前问:“这是做什么?”回答:“弄弄干净,要重新上颜色。”抚着历经风雨的水泥桥栏,看着民工把一刀刀水泥砂浆往桥栏上抹,心里不免担心一番,新上的颜色掩得去多难的残痕吗?工业的水泥抹得去经年的沧桑吗?

要看苏州河上桥的全貌,必须得在另一座桥上来实现。乍浦路桥的漂亮也要在外白渡桥上才能看到。现在走在桥上,象走在一个长长的缓坡上。桥上来来往往的车子、行人,显得匆匆和急躁。自行车上的骑车人和桥上走着的行人一样,不是在车把上就是双手中,提着几个大大小小的塑料袋,我知道,里面是今日全家的晚餐和团聚。可再看他们的脸,则是木然和冷漠的,难道美好的天伦也换不回生活的重压?

往西,是四川路桥。


四川路桥
走上四川路桥前,我先来到了桥堍北侧的四川路邮政大楼。这是一座已历经七八十年风雨的著名建筑,解放以前也叫邮政大楼。四川路桥,苏州河上连接四川路的桥梁。1878年由公共租界工部局建造木桥1座。因此处原为里摆渡桥。1921年,中华邮政局择桥北堍建邮政大楼,该桥拆除重建,于1922年与邮政大楼同时竣工使用。为三孔钢筋混凝土悬臂梁结构,并被叫作“邮政局桥”。

走上二楼,透过邮局柜台,我看到了窗外的四川路桥。阳光此时照着半边桥,阴影的部分,水泥桥已不再是水泥清水般的质朴,而是黑寂。三个桥孔,中间大,二边小,仍然有各种小船穿梭其中。

沿着陡峭的桥面走上桥,因为陡峭而看不到了对面的桥堍。来到桥面最高点,再往东回看乍浦路桥,她玉带般静静地卧在苏州河上。

再看大桥北端,紧靠着邮政大楼的河滨大楼,解放前在上海也属有名气的一幢公寓楼,住着一些文艺界和知识界的名人。看着毫无规划的杂乱的空调架和满片的晾晒衣服,我真得有些怀疑究竟是河滨大楼有名,还是住在里边的人有名,连想象河滨大楼昔日风姿的余地都没有了。我最好的朋友曾住在里边,那满室的洒在柚木地板上的阳光,那能看见雄伟的四川路桥的宽大的窗台,那扑面的夹带着苏州河水味道的清风……都随着她父亲在那个不忍回首的年代,愤然地从窗口纵身一跃,自扼生命,而嘎然而止。

往西,是河南路桥。


河南路桥
苏州河上的桥,最乏善可陈的要数河南路桥了。苏州河在这里不经意地一个小小的拐弯,让我站在桥上,也看不见其他姐妹桥的风姿,这是一座毫无特色的三孔水泥桥。桥上更多的是卖小百货的小贩和无所事事的站着或倚着桥栏的男人。

河南路桥亦称三摆渡桥。还在1843年的时候,在这里设置过渡口,人称“三摆渡”,1885年在此建造了长62米的驼峰式六孔木桥—“三摆渡桥”,1925年又改建成现在的钢筋混凝土的均衡翅式带悬桥,长64。5米,宽18米,3孔,载重量为15吨。因桥堍下建有天后宫,故又称“天后宫桥”。

现在的苏州河边,旧的工厂房、棚户区和新的商业楼盘、乏人管理的绿化带交错并存着。河南路桥的南侧的绿化带里,几十只鸟笼挂满树枝,树边或站或坐的是些住在附近的遛鸟的老人。不远的休闲长廊里,几对恋人正轻声耳语,倚在半人高的大理石防汛墙边,正好可以看到苏州河里来往的船只和河对岸的风景。

而北岸,是一大片棚户区。黑灰色的两层矮屋和一人多高的防汛墙之间那条窄窄的小路上,摆着餐桌、牌桌和书桌,居民坐在路边洗衣、洗菜,织毛衣,聊天,小马路几乎充当了一个家庭除卧室之外的全部功能。而紧临防汛墙的绿化,因为缺少维护,也成了隐蔽的垃圾堆和家禽觅食之处。

苏州河水从这里开始往西,愈发的脏,愈发的黑,愈发的异味四扬。

往西,是浙江路桥。


浙江路桥
还没走上浙江路桥,只是走在南苏州河路上,那仿外白渡桥的暗灰的铁架在落日的余晖里,看着就显得粗陋和小气。我爱看电影《太阳帝国》里那乱世中的尤显沧桑的外白渡桥,沉默中的大气和沉着。也能忍受在张信哲的MTV中,在上海特有的潮湿阴冷的天空下,张信哲深情款款地走在外白渡桥上缠绵一把。现在,那个仿造的外白渡桥——浙江路桥,却让我突然地如梗在喉。

有趣的是,苏州河上还有以垃圾冠名的桥梁—新、老垃圾桥。老垃圾桥就是今天的“浙江路桥”。新垃圾路比老垃圾桥更出名,就是今天的西藏路桥,也称泥城桥。

明显地,这里已不属上海的高尚地段。杂乱的各色人等,无序的车辆行驶,在不宽的桥上,惊险地上演着,象极了默片时代的旧上海,混乱而平民。这时,毫无理由地想起了张爱玲的一段话:所以活在中国就有这样可爱:脏与乱与忧伤之中,到处会发现珍贵的东西,使人高兴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

桥的两边,也没有值得留意的建筑,一排排面目可憎的二层简单搭建的临时房子,卖着些形迹可疑的各类建材及各种小商品。

正在桥上对着河水东张西望,突然毫无预警地从桥下钻出一艘机帆船,那船看不出是装运什么货物的,吃水很深的样子,悠悠地划开黑浊的河水一路远去。船头有一个男人站着在看两岸的风景,船舱顶上,铺陈着一排洗干净的小孩的鞋,和几件色彩鲜艳的女人的衣。

我胆颤心惊地从桥的东端,穿过人流、车阵来到西端。我一直往西走,苏州河上的这一段最后一座桥——西藏中路桥正等着我。


西藏中路桥
西藏中路桥,在这几座苏州河上的桥中,也算是繁忙异常、鞠躬尽瘁的一座水泥桥。作为一个交通枢纽,桥面数十年承载着各种车辆的车辙和行人的脚印,明显已是力不从心,而显得残破和颓败。

来到桥上,靠西的一边已被高大的施工挡板挡住,各种施工机械轰鸣着,一座崭新的西藏中路桥即将拔地而起。看着巨大的施工挡板上的介绍,这将是一座有着浓郁欧陆风情和重振上海苏州河北岸雄姿的现代化的大桥。

斜倚着东端的水泥扶栏,透过车来车往中的间隙,我茫然地看着对面的施工挡板上的大桥介绍,一直难以确认在新桥落成后,我还会不会再来看,再来走。那个过去记忆中的残败的老桥,我不可思议地喜欢着,毫无道理。尽管,住在桥边的人们,正眼巴巴地盼着能给他们带来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大桥。

告诉自己,记住她,一直记着,如同自己的爱人。400多天后,她的旧模样只可在我残存的记忆中凭吊了。

此时的天空,已近黑夜。桥上的灯亮了起来,惨白而清冷,象电影,更象人生。桥上是热闹的,桥下是安静的;桥上的世间万物在变幻着,桥下的河水仍然我行我素地流淌着,两者之间若即若离,相依相存。

苏州河上的这几座姐妹桥,虽是为同一父母所生,有的是宠爱有加,有的却冷落备至。时至今日,她们或姹紫美丽着,或寂寞憔悴着,然而终是由不得自己地静静地卧在苏州河上,彼此相守着……

而热爱她们的人呢?是否如我一样,在深深地叹息?叹息悠悠光阴委屈了她们,叹息曾经的宠爱也终将移情别恋,最后也只在自己的抚掌回首时才惊鸿一瞥?

在走着这条顺着苏州河,看河上老桥的这一路中,我一直让我的PORTABLE CD PLAYER开着,耳机中始终是一首歌在反反复复——罗大佑的《你的样子》:

“听到传来的谁的声音
像那梦里呜咽中的小河
我看到远去的谁的步伐
遮住告别时哀伤的眼神
不明白的是为何你情愿让风尘刻划你的样子
就像早已忘情的世界曾经拥有你的名字我的声音”

在那个冬日的黄昏,我听了不下十遍,直到如今,我仍固执地想着,这是罗大佑为我一个人写的,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也是。


依然 (still)
03-05-10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