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着下面网址上的内容传上来

论坛:江湖色作者:diwa发表时间:2000-12-04 11:55



动态范围




胶片用密度来描述底片厚薄,而扫描仪用动态范围来描述扫描仪的性能,这是两个不同但紧密联系的概念。


1、Dynamic Range的定义


底片的密度由光学密度计测量底片亮度得出。密度的计算类似里氏地震级数,取以10为底的对数,反映的是光线强度,密度3.0是密度2.0时光线强度的10倍,光线强度比达到100:1时就是密度2.0,光线强度比达到1000:1时是密度3.0。某种扫描仪所能捕捉的最大密度值称为DMax,最小值称为DMin。如果扫描仪的DMin为0.1,
DMax为3.2,则它的动态范围为3.1。动态范围越大,对影像暗部细节的再现能力越强。


这里的底片特指幻灯片,杂志上的图片动态范围小于2.0,彩色相片约为2.0,负片底片小于2.8,反转片一般大于3.2。


2、什么是30比特?为什么30比特更好?

24比特色即以RGB每种原色8比特描述一个像素,30比特色用每种原色10 比特来描述。30比特扫描仪把密度差划分得更细,达到1024个级别,是24比特的4倍。在24比特中的一种色,在30比特中可以表现出4种色,所以层次更细,特别是暗部细节更多。
事实上,很少有图像处理软件能处理24比特以上的图像。Photoshop4.0可以,但仅限于调整histogram和curves,要想进行更多处理必须在进入photoshop之前把图像转换成24比特。这个转换只能在扫描仪里完成。


30比特或36比特的优势在于扫描仪的内部处理,它的意义在于“输出更佳的24比特图像”。


人眼对亮度的反应是以幂的形式,这是我们采用幂来表示密度的原因。人眼对2倍的入射光强并不感受为2倍反射亮度(这就是为什么要用测光表对18%反射率的"标准灰板"来校准50%的中性灰),而底片透射的光强度跟底片的对数密度是正比关系。


从下图可以看出,主要的问题是非线性。在左侧亮部,光线强度的增加对密度几乎没有影响,而在右侧暗部,光线强度的轻微改变对暗部密度影响却非同寻常。


src="expon.gif" width=477>


需要指出的是:上面这张柯达公司的图表标出的具体密度数字已经过时了,但图表本身在讲原理时还是可以参考的。


再看下图:







































































24 bit Uncorrected Input 24 bit Scanner Output
Photo
Density
CCD
Response
Mapped
Response
0.1 255     255
0.4 128     227
0.7 64     198
1.0 32     170
1.3 16     142
1.6 8     113
1.9 4     85
2.2 2     57
2.5 1     28
2.8 0     0

 


A、上面这张表为24比特扫描仪对密度的算法。


B、“CCD Response”指的是扫描仪从CCD元件得到的数字信号,每个值为其下方较小值的2倍。


C、取以10为底的对数,lg2为0.30(10的0.30次方等于2),我们用这个值均匀划分底片密度差,即区域曝光法中所说的“区”。


D、上例中密度1.0时CCD对光强的反应值为32,密度2.0时的反应值为3.2。


E、8比特输出时每区差值28,它是这么得出的:256÷(10-1)=28.4


F、上表应有256项,为方便起见只列出10项,实用中扫描仪必须全部处理这256项。该映射由扫描仪硬件完成,对数表存于ROM中。


结论:最暗的2个区只包含了两个输入值:0和1,因为暗区可供输出的数据太少,所以暗部层次展不开。最高的一个区从128-255共127个输入值,可见高光部分包含的层次比其它任何部分都多,


如果CCD响应值被30比特(每个CCD cell 10比特)代替,则可达到0-1023而不是0-255,这样,上图顶端就可增加512和1023两档,密度0.1对应的值为1023,暗部密度3.1对应值为1,密度3.4对应值为0,详见下图:






































































30 bit Uncorrected Input 24 bit Scanner Output
Photo
Density
CCD
Response
Mapped
Response
0.1 1023   255
0.4 512   233
0.7 256   209
1.0 128   186
1.3 64   163
1.6 32   140
1.9 16   116
2.2 8   93
2.5 4   70
2.8 2   46
3.1 1   23
3.4 0   0

10比特时密度2.5-2.8这个区包含4和3两个值,密度2.2-2.5这个区包含5,6,7,8共4个值,


而8比特时密度2.5-2.8这个区只包含一个值1,密度2.2-2.5也只包含一个值2。


同理,越往上,一个区所包含的值越多,是比它低一级的密度区包含值的4倍,也就是说一个区内层次更多。


现在以每档差值256÷(12-1) = 23.2 来代表密度相差0.3的区间。


这是30比特的理论值,在把30比特的1024个值转换成24比特的256个值输出时不能一一对应,高端输入值必须以大约4:1的比率映射到输出值,低端值在curve上提升。


如果我们用的是36比特的扫描仪呢?12比特可得到4096个值,4倍于10比特的范围,比10比特增加了2档,可使上表延伸到3.7和4.0!



3、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30比特扫描仪理论上暗部达到了3.4,但实际上并不可能。我们假设CCD敏感性大于接近0的信号时并没有考虑扫描仪能不能做到。如果我们采用较大的CCD
cell当然可以得到更强的信号和更低的噪音,对提高动态有利,但高分辨率需要较小的CCD cell,这可真是很矛盾。设计者可能把暗部输入的1或2个比特扔掉,在输出时一律映射为0,因为本来这些数据就可能是暗部产生的噪音,没有任何价值。信号0很弱,我们可以把输入信号1也映射为输出值0,而不是在30比特中的输出值23。因为暗部噪音的存在,这种方法非常现实。


实际上,24比特扫描仪动态范围只能达到2.5,30比特扫描仪只能达到3.0,36比特扫描仪只能达到3.4。只有滚筒扫描仪可以接近4.0(Photo
Multiplier Tubes, 缩写为PMT,即倍增管)。因为扫描仪并不完全一样,有的实际动态范围大是因为电器元件质量好,电路设计合理,所以暗部噪音相对少一些,扫描仪在扫描暗部时CCD的响应不是线性的,这种现象在低温时有一定改善,所以专业扫描仪有冷却系统为CCD降温。


下图所示为不同比特数“实际上”的最大动态范围,。









































Number of bits Maximum values possible

in this number of bits
Log 10 of the

largest number
4 2的4次方 = 16 Log 10 of 15 = 1.2
5 32 1.5
8 256 2.4
10 1024 3.0
12 4096 3.6
14 16384 4.2

指标相同的扫描仪在实际使用中表现并不相同。


高比特扫描仪只有结合理想的CCD和理想的电路才有意义,就好象一个完美的计划必须得到完美的实施才行,这就是同一指标的扫描仪在使用时会发现性能有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软件,我们这里先不讨论。



4、gamma调整


下表是36比特扫描仪的gamma curve tool。描述了把36比特的4096个数值映射到24比特的255个数值时的转换曲线。


30比特扫描比24比特扫描亮一些,36比特更亮。一般来说,24比特扫出的图像偏暗,需要在扫描时稍微提升gamma值,30比特时需做的gamma调整就不用那么大。


10比特另一个优势是内部用10比特数值允许在图像输出之前进行更大范围的gamma调节,这种gamma调整只适用于处理扫描后得到的raw data,而不是在photoshop里处理。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
  • diwa 
  • 2000-12-07 08:53
  • 0
  • 556
  • 0/0
  •  
  • bozeman 
  • 2000-12-02 04:14
  • 180
  • 364
  • 0/0
  •   Re: 好
  • southbank 
  • 2000-12-02 05:09
  • 45
  • 435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