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差异(二)硅谷和中国的人才流向的差异

论坛:IT江湖作者:redsox发表时间:2006-11-10 00:35
地区差异 (二) 硅谷和中国的人才流向的差异
这个系列试图分析一个问题: 为什么硅谷有那么多成功的收购兼并,而中国却很少?

这个周末重读了一本老书<<地区优势: 硅谷和128地区的文化与竞争>>, 又译为<<硅谷优势>>(英文版在这里), 结合上月赴美旅行中的见闻, 略有一些思考和认识, 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由于涉及的东西较多, 所以计划写成一个系列.

地区差异 (一) 为什么硅谷有那么多成功的收购兼并,而中国却很少?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分解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问题:

1、为什么美国互联网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喜欢”收购创新的企业,而不是自己去复制一个?
2、为什么在中国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情?

第一个问题问在美国有经验的人显然是比较合适的。 带着这个问题,我分别在不同的场合询问了几位在美国的创业者,他们大多数都已经在做自己的第二或者第三家公司; 我还在湾区的同学聚会上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 他们之中还没有人自己出来创业的,但有人有过去创业公司的经历; 在朋友引荐下,我还见到了一著名互联网企业的创办人和其负责投资收购策略曾经促成了那个列表中若干个案子的以为VP, 也请教了类似的问题。

得出的回答有很多种,但有几点,也是最重要的几点几乎是一致:
1、美国的法律体系,使得简单的拷贝有很大的法律风险;
2、time to market, 拷贝需要时间, 你不买别人买了别人就比你更快;
3、人。 收购创新企业是为了获得优秀的团队。

前面两点很容易理解。 但为什么大公司需要收购创新企业是为了获得优秀的人呢? 他们告诉我,在硅谷的一个典型情况是, 第一流的人才都首选去创业企业, 其次的才会愿意留在大公司, 而很多大公司内的优秀人才往往宁愿出去创业.

这样就造成两个问题:
1. 大的企业相对比较难找到一流的人才, 因为一流人才流向了创业公司;
2. 大企业复制创业公司的东西能成功地概率很低, 创业公司虽然资源不够丰富, 但是人才是一流的, 效率是一流的, 压力也是巨大的, 大公司的人才不如他们, 有种种内部的政治和规矩束手束脚, 而且大公司的员工的生存压力和工作动力远远没有创业企业那么强大. 这样一来, 你复制了也使白忙活, 成为别人的笑柄. (一个最近的例子就是AOL用Netscape.com去模仿了一个digg, 遭到了n多鄙视, 而且至少到目前还很不成功, 根本没对digg构成威胁.)

这样看起来, 大的企业花数百上千万甚至过亿去收购小的创新企业, 显然不但是明智的, 而且可能并没有太多的其他选择.

关于硅谷的人才流向, 创业文化从<<地区优势: 硅谷和128地区的文化与竞争>> 中可以读到类似的内容. 这本书的作者认为这是硅谷地区超越Boston 地区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才为什么希望去创业企业? 除了实现梦想等因素外, 现实的回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 创业公司的生存游戏如同一场赌博, 这场赌博中80%的玩家输得精光, 10%可以惨淡经营, 但有1~2%可以成为新的巨头, 8~9%有机会成为行业的新锐. 硅谷的期权激励机制, 被称为"硅谷的乳汁", 这些乳汁对于那些赌到10%内的那些人来说, 一次的成功回报就远远大于了在大公司内朝九晚五一辈子的回报. 而赌输了也没有关系, 硅谷文化中不鄙视失败者, 失败了可以重来, 屡败可以律战, 而且经验教训更多成功概率更大. 我见到的几位硅谷创业者 一点不避讳他们曾经的失败经历, 相反他们觉得这是难得的宝贵经历.

中国的情况我不需要多说了,往往一流的人才第一选择是出国, 然后的选择是考研/博, 去大公司, 去政府部门... 创业公司在人才竞争的第一步上就已经输了. 而中国的创业回报机制还远远没有成熟, 中国的公司法至今也没有期权的概念. 我们能听到一些公司上市后创办人和高层人士丰厚回报的故事, 但大部分一般员工的收益仍然是相当有限的. 没有成功的表率, 就缺乏足够多的追随和效仿. 于是人才进一步流向大型企业, 创业企业更加困难. 链接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