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日本,现在中国,都是泡沫惹的祸(zt)

论坛:江湖理财作者:神笔马良发表时间:2007-11-24 12:24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日本——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经济体开始陷入泡沫经济危机的泥淖而难以自拔,直到现在还处于恢复期。

当前,从经济学家到平民百姓,许多中国人都在议论人民币升值、房价大涨、股市飞涨,这一切经济的表象与日本当年何其相似。有一些人提出了善意的担忧,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的覆辙?无论如何,探究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日本“失去的10年”对于今天的中国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广州日报》特派记者组寻访了“银座”这个昔日世界地产之最,采访了东京街头的流浪汉,在那些建筑工人和破产者的回忆中追述泡沫时代的片段。拜访了昔日的日本首相、主管经济事务的部级官员、参与当年政府决策并活跃在日本经济界的知名学者、在泡沫经济危机中破产的公司负责人等等。剖析出了当年日本经济是怎样在泡沫的不断膨胀中被摧垮的真相,客观地复制了关于泡沫的各种观念。而这一切努力的归宿是:日本经济危机对当今的中国经济有何借鉴意义?在推进贸易自由化、资本全球化的同时,中国该如何避免遭遇经济危机的冲击和伤害?

日本为个泡 还债15年

10月底,深秋的东京已经很有些凉意。走在忙碌的东京街头,随便哪一个日本人都可以给你讲一段泡沫经济的故事。

年轻的出租车司机会感慨地说,如果赶上泡沫经济年代开车就好了,那时候动不动就会有人拿出大把钱来,要求从东京打的到名古屋(大约300公里),东京的出租车司机一年的收入可以达到1000万日元。但现在是钱少车多,出租车的生意大不如前了。言语间满是对泡沫时代的向往。

在地铁老工作人员的记忆中,JR中央线在泡沫破裂的20世纪90年代,似乎成了破产者自杀的最热门地点,只要一报告JR中央线紧急停运,那肯定又有人卧轨自杀了。所以你可以看到,东京的地铁都安装了半高的屏蔽门,其最初的安装目的是为了防范自杀的人。

今天的大学毕业生会告诉你:上世纪80年代有一种说法叫“割青麦”,就是公司在学生快毕业的时候就把他定下来,然后以进修的名义送到夏威夷去,因为怕被别的企业抢走。而一进公司的时候,老板就拿出10万日元说道“今天不用上班了,你拿着钱去银座买衣服。”世道曾经是如此的景气。

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吹起的这一个泡沫,是人类经济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一个。在泡沫破裂后的15年间,日本都在为这个泡沫还债:经济萧条、政局动荡、犯罪率上升。

“1993年的时候,日本人用了22年的时间,终于使人均GDP从世界第18位达到了世界第一;但到现在,又经过了14年时间,日本的人均GDP从第一回到了第18。”东京电视台著名的经济评论家莫邦富告诉本报记者。
泡沫“股市不败 地价不倒”

1989年,泡沫经济的最高峰,石狮子眼前的银座四丁目的地价,是每坪(3.3平方米)1.2亿日元。东京的另一个地标——东京帝国广场,广场下面一平方英里土地的价格,居然比整个加利福尼亚的土地价值还高,一个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地价格。日本正沉浸在一个“地价不倒”的神话中。

据日本国土厅公布的调查统计数据,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行业,日本地价开始疯狂飙升。自1985年起,东京、大阪、名古屋、京都、横滨和神户六大城市的土地价格每年以两位数上升,1987年住宅用地价格竟上升了30.7%,商业用地则跳升了46.8%。1990年,六大城市中心的地价指数比1985年上涨了约90%。在东京都市圈,从1986年开始,出现了几乎是垂直式的地价上涨,高峰期1990年的地价大约是1983年的2.5倍。

随着地价暴涨,城市住宅价格也开始水涨船高。一般来说,劳动者仅靠工资收入所能购入住宅的价格限度应是年收入的5倍左右。在1990年,东京都市圈的住宅价格与年收入之比已经超过了10倍,在核心地区更是达到了近20倍的水平。即使在大阪都市圈,这个比值也超过了7倍。

除了地价,股市正创造着另一个“不败”的神话。日本证券公司的老板骑着火箭在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出现。当时,日本股市的市盈率高达80倍(其时,美国、英国、中国香港的市盈率为25~30倍)。但人们并没有预计到危机,“当时,日本曾经有40个经济学家对前景预测,没有一个人认为会出现经济危机,都对将来表示乐观。”山一证券前副社长北川文章向记者回忆起当年的市场时说。

那是一个迷乱的年代。在日本的街头巷尾充斥着“炼金术”之类的大众读物,“理财技巧”成为全民流行语,一半以上的日本人都持有股票,一向以高储蓄率和节俭出名的日本人在银座排着队买LV的包。

在“股市不败”和“地价不倒”的泡沫经济时期,老百姓纷纷把存在银行里的钱拿到了股市,银行拿着大把的钱来劝你买地,地价在不断上涨,而利息又接近于零。

日本的资本家四面出击。1989年在夏威夷,可以建高尔夫球场的山谷只有一个还在美国人手中,其它全部被日本人买了。

哈佛教授傅高义在惊呼《JAPAN IS NO.1》,日本人接着高呼《日本可以说不》,在这个狭小的岛国上,一亿人都沉浸在全球经济迄今为止最大的一个泡沫之中。

破裂可用“礼崩乐坏”形容

格林斯潘说:“不到泡沫破裂人们便无法断定它是不是泡沫。”

1990年市场交易的第一天是转折点,日经股价落入了地狱。自那时候开始,日本股票市场陷入长达十多年的熊市之中。直到今天,日经指数仍然在1.7万日元的位置振荡。

紧接着是地产。许多日本人还清楚地记得,1990年9月,日本国营广播电视台NHK连续5个晚上在黄金时段播放了有关土地问题的特别节目,指出地价是可以下跌的,并提出应让日本的地价下降一半,同时主张进行土地税制的改革,限制房地产融资。这一节目像颗重磅炸弹,其巨大的舆论冲击力揭开了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序幕。以这一节目的播出为转折点,日本的地价自二战结束以来第一次开始急速下跌。

1991年,巨大的地产泡沫自东京开始破裂,迅速蔓延至日本全国。土地和房屋根本卖不出去,陆续竣工的楼房没有住户,空房到处都是。房地产价格狂跌,当年,六大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就下降了15%~20%。

当日本政府意识到泡沫的严重性时,他们采取了强硬的挤泡沫手法。首先提高银行利率,进行宏观调控;其次是从财政政策上入手。10月,确定了以设立地价税为支柱的土地税制的改革方向,并制定了《土地基本法》,次年4月开始征收地价税。1990年12月,土地政策审议会决定要拉低地价,正式开始挤压泡沫。

事后的统计表明,日本因股市和房地产暴跌而造成的损失达6万亿美元。破产者开始大量涌现。经济的萧条直接蔓延到了政治和社会领域,并且直撼民族文化的根基。

在日本国会议员,曾在宫泽喜一内阁任经济企划厅长官的野田毅看来,用“礼崩乐坏”来形容泡沫经济破裂对日本社会的影响一点也不为过。

中国经济表象很像当年日本

谁都不能否认中国目前经济的表象与日本当年的相似性:人民币升值、股市上涨和楼价的疯涨。

在长达十五年的萧条之后,2005年开始,日本经济终于进入“景气恢复”之中。一些从泡沫创痛中走出的日本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就是世界经济版图上的下一个泡沫。人民币升值、股市上涨和楼价的疯涨,这一系列似曾相识的现象,让经济学家们更加热切地将今天的中国经济与当年的日本经济进行类比分析。

“中国已经清清楚楚进入了泡沫经济,完全没有错。”有着日本的格林斯潘之称的榊原英资一连向本报记者强调了三遍。

谁都不能否认中国目前经济的表象与日本当年的相似性。首先,导致日元升值的“广场协议”被视为日本泡沫经济的起点。1985年9月,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等五个发达国家的财政部长及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决定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兑主要货币有序下跌,以增加美国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

在“广场协定”达成前一天的东京汇市上,1美元=242日元,而到了1985年底,美元就已跌破了200日元的大关。到1988年年初,美元甚至跌到了1美元=128日元的水平,在不到两年半的短短时间里日元升值了将近一倍。日元升值预期极大地刺激了境外资金大规模地流入,推动房价及股市持续、大幅上涨。

其次,流动性过剩,这一经济学的专业词汇在今年成为了中国老百姓熟悉的词汇。为了防止日元升值带来经济萧条,日本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策政策。由于担心日元升值将提高日本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导致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下降,日本政府提出了内需主导经济增长的政策,开始放松国内的金融管制。日本中央银行连续5次下调利率,利率水平由1985年的5%降至1987年3月以后的2.5%,在当时为日本历史上最低。

第三,在本币升值的背后,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着同样的压力,就是与美国的贸易摩擦,拥有大量的国际贸易顺差。中国商务部最新的预计显示,2007年全年,中国贸易顺差将达到2500亿美元,这还是在中国政府不断减少出口退税政策,大力压制出口后的数字。

第四,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中国也同当年的日本一样出现了地价和股市的大幅上升,并相互促进。在土地神话盛行的泡沫经济时期,日本的投资者们把目光投向了企业拥有的土地资产,也就是说着眼于企业资产的隐含利益,评价股价时着眼于地价上涨的风气盛行。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过去拥有较多地产的企业,即使现在其本行收益为零,也会由于地价上涨而增加每股股票的收益,其股价因此而上涨。这一股市投资的小小细节似乎也能在今天的中国股市中找到大量的案例。

警惕避免步日本后尘

在最前沿的金融学研究中,日本泡沫经济被解读成一场“货币战争”。中国正着手避免资产泡沫风险。

虽然对于日本经济界“中国已经步入泡沫经济”的论断并不为大多数中国经济学家认同,但经济学家们一致的观点是,日本泡沫经济的教训值得中国警惕,中国应避免步日本的后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给《拯救日本——泡沫崩溃后的银行危机与华尔街行动》写了书评,对于英国金融时报驻东京的记者吉莲·泰特写的这本书,他感慨地说: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阅读这本书,并不是一个可以轻松下来的休闲活动。让我们不能轻松下来的,是这本书的主题——银行重组,让熟悉中国银行界的读者不能不产生切肤之痛,许多段落,如果把文章中的主人公更换成一位中国银行家的名字,原来关于日本银行界的叙述几乎可以不用作大的调整就可以基本适用于中国。

对于泡沫经济最大的土壤——日本金融体系和银行运行机制的反思,也许是对中国最宝贵的经验。

“中国已经意识到日本金融危机的原因,并已经开始着手规避资产泡沫可能积累的风险。如果不犯日本当年的错误,中国可能创造应对近代以资产泡沫为特征的经济危机的最新模式。”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如是说。

在最前沿的金融学研究中,日本泡沫经济被解读成一场“货币战争”。

“假设我是美国财团,我也清楚地预期到日元升值,假设我在1983年,用100亿美元兑换成24000亿日元,进入日本市场,购买日本股票和房地产,日本经济的蓬勃导致股市和房地产发疯一样上涨,1985年日元开始升值,到1988年初,股市和房地产假设我已经赚到了一倍(5年才翻一倍是最低假设),那就是48000亿日元。这时,日元升值到1:120。我把日本的房地产和股票在一年中抛售完,然后兑换回美元,那么就是400亿美元。在5年时间中,我净赚300亿美元。”这是一个网友假设的最简易的“货币战争形态”。

今天,我们是否正在面对一场“货币战争”?


什么叫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是指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经历一个连续的涨价过程后,其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实际价值的经济现象。

在泡沫经济的形成过程中,开始的价格上升会使人们产生还要涨价的预期,于是又吸引了新的买主,这些新的买主一般只是想通过未来价格的提高牟取利润,并不关心这些资产本身的状况和盈利能力。当这种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时,社会资产所表现的账面价值远高于其实际价值,于是就形成一种所谓的“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一般通过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得以直观的反映。价格总要回归价值,泡沫经济也总有破灭的一天。

在金融史上,最值得一提的泡沫经济故事应该说是17世纪30年代在荷兰兴起的郁金香泡沫经济事件。在当时的荷兰,郁金香的价格泡沫不断飞涨,一盆稀有品种的郁金香价格在当时可抵得上在阿姆斯特丹最好的运河边上出售的一座房屋。大量的郁金香交易商挤在各家酒馆里,以高价购买及出售手中存有的郁金香期货。

1637年2月,郁金香的价格停止上涨。因为郁金香期货市场上的投资者都渐渐明白了,对于这种产品的投资就是一种笨蛋投资理论的驱使(也就是说,他们花了这么高的价钱购买了这种花,在虚拟经济的基础上,他们就希望还会有更笨的人用更高的价钱来购买他们手中的花)。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