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七号》:充满绝望的希望

论坛:寻音觅影作者:胡越发表时间:2008-02-16 14:12
《长江七号》:充满绝望的希望

文/关雅荻

又是三年,这是近年来周星驰作品每部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长江七号》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彻底完成了周星驰从演员到导演,从导演到作者的蜕变,而且这部充满童真的温情科幻片,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部科幻商业大片,不如说是一部作者电影。影片的每一处细节看似都熟悉,深深打着周星驰的个人烙印,但同时它也跟周星驰之前所有的作品截然不同,相信一路看着《咖喱辣椒》、《大话西游》到《功夫》慢慢长大的一代影迷,应该慢慢会逐渐接受《长江七号》所呈现出来的一个更加完整的周星驰。

周星驰此前两部作品《少林足球》和《功夫》,基本都是充满天马行空想象力的功夫喜剧风格,但《长江七号》的整体视觉风格完全不同于两部前作。如果说前面两部作品周星驰把最大的卖点依然押宝在充满想象力的动作场面上,那这次周星驰可以说就是在打一张“亲情牌”,至于“科幻”更像是一层美丽的包装,里面包含的是纯纯的、没有任何杂质的亲情、友谊和爱情,影片整体外观的十足的都市童话气质。

但与童话感极强的外在气质相比,周星驰这次却讲了一个直面现实困境的故事。周星驰扮演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父亲,为了能让儿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不惜没日没夜的在建筑工地打工,把所有的学费都用来供儿子读最高级的贵族学校,但他却不知儿子在学校里任人欺侮,一点都不快乐。而父亲偶然在垃圾堆里捡回的一个看似破玩具的外星小怪物成了儿子最亲密的朋友,被儿子亲切的称呼为“长江七号”的外型小怪物让儿子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影片最后的高潮戏,外星小怪物为了父子团聚自我牺牲,很容易让人想起斯皮尔伯格1982年的《E.T.》。影片结束时,片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徜徉在幸福的绿草地上,表面上的确是一个和谐的大团圆结局,但影片除了在表达爱与亲情的主题同时,更多让人内心感受到的却是一种无处不在悲凉和绝望。

故事里的父亲和儿子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共同努力,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父子两人只要生活在一起,只要还有饭吃,儿子还有书读,生活就可以说是幸福的。但这样在社会底层艰难挣扎的家庭正是现在社会里太多家庭的直接缩影,换一种角度,有时必须得承认,贫困艰难的生活是社会造成的一种悲剧。但《长江七号》跟周星驰以前作品不同就在于,以前作品主人公同样都是社会底层小人物、失败者,但周星驰往往会通过自嘲、夸张、戏谑、反讽来消解掉这种悲剧感,把真正人物因社会地位不同而产生的尖锐矛盾进行转化或转移观众注意力。但在《长江七号》中,虽然以往周星驰外在的夸张、喜剧风格还在,但给人的效果却截然不同,导演似乎没有任何意愿去削减整个故事的悲剧意味和人物生存状态的绝望气质。

如果影片单从故事线索看,实在是一部给小朋友看的儿童片,非常之通俗易懂。可爱的外星人造型与剧情的结合,肯定会让很多人想到《E.T.》、《哆啦A梦》,甚至去年国产动画片《宝葫芦的秘密》。每当你似乎有幻觉,质疑自己是否是在看一部周星驰的电影的时候,影片又立刻出现周星驰电影里一贯的动作喜剧风格,甚至包括对自己以前作品的戏仿。总之,那些期待看到一部比《功夫》更加充满想象力和视觉奇观的打斗动作的观众,看完《长江七号》一定会有不同程度的失落感。

一方面,影片试图以亲情、温情来为法宝打动观众,显然这会吸引到更多以低年龄儿童为主的家庭观众,但其影片严肃、直面现实的人物设置和无处不在的绝望气质,从最终效果来看却并不能很好得让观众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从某种角度甚至可以把《长江七号》看作一部“遗作”电影,就是周星驰一直以来强烈的孤独和绝望的气质的无顾及彻底显现。因为一直以来,我个人内心都把周星驰看作是跟伍迪·艾伦、吉姆·凯瑞、巴斯特·基顿(默片时期最有名的喜剧明星,人称冷面笑将)一样的人,就是在银幕上夸张、搞笑的人,现实生活里更多会被严肃的孤独所占据。最近看到一篇伍迪·艾伦的访谈,他说其实他内心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悲剧大师。那一刻,我心里想到的是周星驰。

无论《长江七号》会被其他人如何评说,但对我而言这部电影让我更加看清了周星驰作为导演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态度―― 充满绝望的希望。影片的英文片名A HOPE(希望)更是强化了《长江七号》外在风格、气质与人物命运的对立性。其实,每次我想到《长江七号》,我都希望我对这部影片的感觉是错位的,是幻觉,因为周星驰以往的电影带给过我太多的笑声和欢乐,甚至此时我都希望能我够欺骗自己的感官,只去感受周星驰带给我快乐的那一部分,但是我不能。希望我的感受是错的。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