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童年,不全是美好

论坛:寻音觅影作者:聂小纤发表时间:2007-01-05 10:04
2007年的收获的第一个电影,是“新浪潮”元老谭家明的《父子》。在大雪初霁的冬夜,把房间收拾干净,灭了所有的灯,斜倚在家里的红色沙发上,听谭导娓娓叙述这样一个并不美好的故事,却能开启心扉,仿佛嗅见了久违的黑白片《偷自行车的人》或是《大路》,那种哀其不幸的情绪汨汨流淌开;又或是陈果过去的某个片子,有平静,有叫嚣,结局总试图去揭露某种无可奈何的罪恶;画面亦有侯孝贤的成分,低机位、长镜头缓缓游走,清晰、自如,像是生活。

其实谈不上是绝妙的影片,只是出现在这样一个视觉横行大片当道的时刻,如此的剧情片尤其让人觉得感动。电影的内核是什么?是镜头、是剪辑、是拼接、是一个个蒙太奇叙事还是华彩琉璃丰乳肥臀?我们常常去商场,其实什么也不买,但却觉得很兴奋。不知道是不是应了这种虚无的“物质感受”,人们才喜欢上了所谓的“视觉”,也好像A片的市场一直那么红火。可惜电影却不能和A片划等号,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没有情感的充气娃娃,我们需要的是能带来留恋与回味的持久感受。

一曲“You are my sunshine, my only sunshine…”把一柄纸风车牵进了我的眼帘,思绪回到了童年。某个夏日的午后,趁着所有的人还没从闷热中醒来,我鬼祟地拐入外婆家的葡萄棚下,一把扫帚正斜斜地靠在那被葡萄藤缠着长满了枣红色锈斑的铁管上,从中间抽一根老黄的芦苇杆,折一半用来吹肥皂泡,一半加根大头针用来做纸风车,呼啦拉在田埂上飞着跑,风把头发刮到脑后吹得飘起,那便是我的童年,我在《父子》里又看见:皮实的28自行车,眼睛里浸着纯真与清涩的小孩,还有父母的争吵。童年,不全是美好。

一点也不怀疑片子里阿宝的懂事,可以那么容易觉察到母亲的不辞而别与父亲的落泊。有时候年少时的敏感才是大过一切的,心无杂念所以才易感受到,大了反到变得麻木。如果说看到阿宝将公路上的衣物收拾进手提箱,然后一步一停地拖进家门是一种略带伤感的触动的话,那他咬下父亲耳朵的那一刻,我绝对被撼住了。还记得母亲小时候讲的“妈妈纵容儿子偷鸡蛋最后被儿子咬下乳头”的故事么?这是一个怎样的如出一辙?不知道香港有没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故事重新述说一遍,一样那么让人揪心,比那个古老的乱伦故事要精彩得多、深刻得多。乱伦的故事源自“人性本恶”,而咬耳朵却是善良的心无暇的爱在欺骗、在背叛、在亵渎后的报复与反抗,这是怎样强大的一种力量?!

一点也不怀疑童年是可以不完美的。记忆中,那些美好的东西永远只是几个画面却不是一场连贯的戏。它可以是夕阳西下坐在父亲单车背后吹着蒲公英的一个瑰丽剪影;也可以是数九寒冬替堆好的雪人围上的那条母亲刚织好的围巾;它却不是会永远,因为我们也能想起曾经的伤心与哭泣。电影里,阿宝的童年,危机四伏的童年。母亲的离开,与父亲一同流离失所,不能上学,失去往日的玩伴,在父亲的说教下开始偷窃……还有什么比这更加悲惨?!也许我们不曾经历这许多,但我们一样遭遇过父母的争执与吵架。年少时,昏黄的白炽灯下,一个短发人扯着另一个人的长发,墙上的影子,摇曳,摇曳。

看着谭家明的《父子》我想起了我的童年,想起了曾经偷过隔壁阿婆家的薄荷糖,因为太大吃不完所以放在家里的水缸上,当大人发现自己便矢口否认。幸得我的大人没有纵容我的偷窃,只是我不能寻到那块薄荷糖再还给隔壁的阿婆了。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