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有网络,汗。。。。

论坛:寻音觅影作者:聊胜于无聊发表时间:2006-06-05 16:17
夜老师给我出的难题也只能靠它了。下面都是转来的:

(一)正名:
   中國的傳統戲劇—國劇又稱平劇或京劇。最早在道光中葉以前稱做「皮黃」,其後稱「京戲」,民國後改北京為北平,故稱「平劇」。民國二十一年「北平國劇學會」由梅蘭芳、余叔岩、齊如山、傅惜華等人成立,同時出版「國劇叢刊」,此為「國劇」一詞之始,後為表尊重,沿用此名。
(二)沿革:
  乾隆五十五年(179O年)在南方享盛名的安徽戲班「三慶徽」入京祝壽,它是一個以徽戲為主,吸收其他聲腔劇種的綜合戲班。之後「漢鐵」入京給徽班添加滋養,其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所以也稱「皮黃戲」。道光末期與咸豐年間(1840~1861年),發展日盛終於轉型成新劇種,所謂「京戲」於焉成立。而其中各種唱韻規範,直至同治年間的譚鑫培完成統一,才算真正定型。

二、角色分類
   早期所有的角色皆由男性擔綱,漸漸以男女兩性混合演出,可分四大主類:生,男角;旦,女角;淨,花臉;丑,丑角。其下再細分副類:
(一)生:
   1.老生:通常是中年以上,性格剛正的正面人物,掛鬍鬚,所以又稱「髯生」,精於唱工和作工(身段)。其下又細分為文老生、武老生及衰派老生。
  2.小生:年輕俊秀、溫文儒雅的男性角色。以本嗓、假嗓並用的「陰陽嗓」做唱念表演。其下又細分為紗帽生(年輕的文官)、扇子生(風流瀟灑的文人或紈褲子弟)、窮生(潦倒的書生)、雉尾生(年輕武將,因頭帶雉尾得名)及武小生(身著長靠或短打, 要開打動武的生角)。
  3.武生:是武功高強的角色,特色是身手矯健,武功底子紮實。又細分為「長靠武生」、「短打武生」,前者是穿長靠、厚靴的大將軍角色,如趙雲(三國);後者為出身草莽的英雄好漢,如林沖(林沖夜奔)。
  4.紅生:是專演關公的角色,表演上的特色是唱腔要高亢激昂,動作要凝重沈練,面譜勾紅臉。
  5.娃娃生:是戲裡的兒童角色,特色是唱、念都用本嗓。
(二)旦:
  1.青衣:扮演端莊賢淑、三貞九烈的角色,以唱工為主,作、念為輔,通常穿青色摺子,所以得名。
  2.花旦:著重表現女性嫵媚、慧黠、可愛的一面,扮演的多是出身市井、小家碧玉型的中青年女性。
  3.武旦:不重唱念,精於特技、武功。
  4.老旦:老婦人,左手常握一根拐杖。老旦原本作為生、旦的配角,過去由老生兼演,光緒以後才有較充分的發展。
  5.刀馬旦:介於花旦和武旦之間,要紮靠開打,但又不像武旦專門講究功夫,可說是唱、念、打並重。
(三)淨:
   因為要勾臉譜,又稱「花臉」,扮演的角色廣泛,文、武、正,邪、老、少都有,大致分為三類:
   1.正淨:又稱為大花臉或唱工花臉,多扮演的是剛正忠義的正派人物,如包拯。
   2.副淨:又稱為二花臉或架子花臉,以作工為主,唱的較少。代表角色包括張飛、魯智深,另外抹白臉的奸臣如曹操,也由架子花臉擔任。
   3.武淨:扮演的多是身懷武技、凶猛剽悍的江湖好漢,又分為武二花和摔打花,兩者的差別在後者重視摔、翻的功夫。
(四)丑:
   又稱「小花臉」,因在眼、鼻、頰間勾出一小片白色臉譜。是國劇中的甘草人物,以機智詞彙、荒誕笑料引逗觀眾。
   l.文丑:其中又細分為方巾丑,是頭戴方巾的書生;袍帶丑,是王公將相中的喜劇人物;老五,心地善良、性格詼諧的老人;茶衣,酒保、掌櫃等小人物。
   2.武丑:俗稱開口跳,不僅要念白流暢伶俐,更要講究翻、跳、跌、撲的功夫,角色看來雖輕鬆有趣,功夫卻不含糊。
   演員訓練多從七、八歲就開始,大約得花上七、八年時間才能學會各種不同類型的歌唱、舞姿及特技。最後根據個人外型、聲量和專長,選定專攻的角色。所有角色必須根據嚴格規定作工、唱工,唯丑角例外,因為丑角最大的目的在引逗觀眾發笑,可以做出笑料而無一定的規範的動作,也因此無女演員飾丑角。

三、程式
   國劇中,演員不論舉手投足、張口談話,甚至眼珠子轉動都得依一定的規矩,內行話叫「程式」。其中分為「唱」、「念」、「作」、「打」四類:
(一)唱:
   唱腔是戲曲音樂的中心,也是各種不同戲曲劇種最主要的風格特點。除此之外,唱腔在戲劇表演中,還用來表達不同的思想、風格、情節等,抽象或具體的內涵。國劇的唱腔是由多種聲腔構成,包括崑山腔、梆子腔、皮黃腔、吹腔、雜腔小調等。其中又以皮黃腔為主,其他聲腔為輔。聲腔在實際演唱時,還有許多不同的「板式」。
   所謂板式指的是音樂的節拍與速度,藉著武揚中的打鼓佬手中的板(檀板)、眼(單皮鼓)來構成。常見板式,如原板、慢板、散板、流水板、滾板、導板等。大致可分四種類型:
  1.無板無眼:包括散板、搖板、滾板、導板,它是一種無固定拍子,節奏自由的演唱形式。
   2.有板無眼:包括流水板和快板,這種每拍都是重音的形式,是國劇音樂的特色之一,因為西方音樂中並沒有這種一拍子的形式。
   3.一板一眼:包括原板和二六板,是四分之二的節拍,也就是敲一下檀板,打一下單皮,猶如西方音樂中的二拍子。
   4.一板三眼:包括慢板和快三眼,是四分之四的節拍,就是一下板,按著三下單皮,猶如西方音樂中的四拍子。
   每一種板式都有他各自不同的特色,在角色和情感的表現上也有一定的用法。在演唱抒情性的唱曲時,大多採取「字少腔多」的慢板,表現出較強的音樂性。在演唱敘述性的樂曲時,則相反地採用「字多腔少」的二六板、快板等,表現出節奏較快、接近語言鋪陳的作用。另外,在情緒激昂的段落,則經常採用導板。至於其他中等速度的原板,或可快可慢的散板、搖板,則可表達各種不同的情緒。
(二)念:
   演員的臺詞依表現方式,可分兩大類:一是兩人或三人以上的對白,一是個人的獨白。獨白主要是用來介紹自己的身分、際遇,有時也將說者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和心理反應表達出來。念白所用的語言又可分為京白、韻白與方言白三種:
  1.京白:指的是一種以北乎口語為基礎,再加以美化的戲劇語言,戲劇中花旦、刀馬旦及丑行多使用京白,通俗易懂是其特色。
   2.韻白:以「中州韻」為讀音,不同於日常生活的語言,抑、揚、頓、挫較京白來得明顯,因此在語言的進行上更具有旋律性。戲劇中老生、青衣、花臉、武生、小生等身分較高的角色大多使用韻白。
   3.方言白:是為了劇情需要,模仿其他地方方言作為念白讀音。
(三)作:
   指的是包括身段、表情等廣泛的表演技巧,由於道具十分簡單,所以跋山涉水、騎馬乘船,都得靠演員的作工表演,另外各種姿勢的擺法、眼神的運用,都有嚴格的要求。
(四)打:
   國劇中,各種武打場面看來雖像武術,實際上與「作」同樣是經過藝術提鍊的舞蹈方式,演員從小練習舞弄刀劍的「把子功」,和翻、跳、跌、撲的「毯子功」。
   資料來源:(民85)。京劇唱腔典藏集系列。臺北市:皇龍文化事業股分有限公司。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民85)。民族音樂概論。臺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

四、曲牌:
   或稱牌子,是有別於板腔體的曲調,每一個曲牌都有一特定的名稱,俗稱「牌名」。牌名有的出自原曲歌詞的詞句;有的提示原曲主要內容;有的提示原曲出處,有的則略示其音樂特點。如「梁州序」的牌名顯示出曲牌的來歷,也說明其和唐宋大曲的關係;「女冠子」是反應當時僧道生活的歌曲;「急板令」之名則表示音樂的特點。
  但絕大多數的牌名和曲牌表現的思想、情感內容並無必然的聯繫,而只是一種標誌,表明它是怎樣的曲調,和填詞時必須遵守的格律。在實際的創作和演出中,由於配合表演內容的需要以及語言、角色,乃至演唱者個人的風格,唱詞的格律,甚至曲調都會有不同的更動,因此同名的曲牌往往不盡相同,而被用作器樂曲牌的,變化往往更大,有將原本歌唱的曲牌改唱為念,並加以鑼鼓伴奏的,或將念的部分去掉,只保留鑼 鼓伴奏的,稱為乾牌子。

五、國劇音樂的曲牌
  包括器樂曲牌和唱腔曲牌,分述如下:
(一)唱腔曲牌:
   又稱為「大字牌子」,亦簡稱為「群曲」。它們都是由崑曲中借用而來,本來這些曲牌在崑曲中都是配合劇情需要而生,所以唱詞與劇情緊密相連。但是在國劇中相似的場面常常互相借用,所以出現了與原來戲劇情節和唱腔曲牌的唱詞內容並不相干的情形。
(二)器樂曲牌 :
   大部分也是由崑曲中借用來的,其餘小部分來自民間器樂曲、民歌或說唱,還有一 小部分是來自其他劇種。器樂曲牌在整個國劇演出當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它最主要 的功能在於烘托劇情,營造氣氛,描述環境,同時配合演員的表演動作,使場面達到 聲、象一致的效果。有時作為動作陪襯的曲牌,它反覆約次數和終止的地方都是極具彈 性的,往往是根據演員的現場表演而停止,或接入歌唱部分。
  資料來源:許常惠(民86)。音樂欣賞。臺北市:大中國圖書公司。
曾永義(民81)。參軍戲與元雜劇。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民83)。民族音樂概論。臺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

六、欣賞曲目 :「霸王別姬 」─看大王
  選自歷史名劇「霸王別姬」。「霸王別姬」是一齣悲壯淒美的歷史名劇,初見於明人沈采所編的戲曲「千金記」。戲劇中並不表現戰場上的戰鬥,卻專意描寫西楚霸王項羽與 虞姬同臨人生末路時,內心複雜的情緒。尤其當虞姬心憂如焚,卻又強顏歡笑安慰項羽 的演技,將此悲劇英雄故事,更加入木三分地傳達出來。
  此曲是虞姬的唱段,板式為一板一眼。秦朝末年群雄並起,推翻了秦的暴政,此後數年征戰,形成劉邦與項羽相爭的局面,最後雙方商議化鴻溝為界,以東歸楚、以西歸漢。項羽解兵東歸時,劉邦卻聽了張良、陳平之計從後追殺,用兵如神的韓信以十面埋伏之 計,在垓下團團圍住楚軍。虞姬一方面安慰項羽,一方面也告誡他不應輕易出兵,一向剛愎自用的項羽,幾度戰敗,身陷重圍。一天夜晚,項羽已經就寢,虞姬卻憂心忡忡,走出帳外,不能成眠。「看大王」一曲唱完後,不久聽見四面楚歌,未料是漢軍用計所唱,連忙叫醒項羽,兩人相對嗟嘆。最後虞姬拔劍自刎而死,項羽自覺無顏,不肯獨自苟活,放走隨他征戰多年的烏馬,最後徒步對敵,戰至最後一人,自刎於烏江邊。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
  • 无又 
  • 2006-06-05 18:42
  • 81
  • 718
  • 0/0
  •   这个
  • 夜光杯 
  • 2006-06-05 21:55
  • 14
  • 998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