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也是鱼》反映“民工也是人”

论坛:寻音觅影作者:桔梗`发表时间:2006-02-08 17:05

左翼文艺理论家鲁宾斯坦在《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中,对维多利亚时代工业革命背景下反映劳动人民贫困生活的社会问题小说着墨甚多。她对狄更斯的《艰难时世》的评价是,即使它是一部失败的小说,仍然是毫无疑问的,“每一个对社会问题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他一遍”。同样,每一个对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感兴趣的人都应该来看一遍这部名为《泥鳅也是鱼》的电影,更何况它绝谈不上失败,以电影技艺来说是一部流畅的剧情片。

“泥鳅也是鱼”的寓意,就是“民工也是人”。然而,这些人事实上承受的,是一种接近非人的生活。影片将镜头对准他们,也对准了当代中国社会内在断裂的社会现实。这种断裂来自于城乡二元行政体制、逐步扩大的地域差距,以及后工业社会与前现代农业文明的冲突,最能体现这一紧张状态的焦点关系,莫过于农民工与城市的矛盾共存,本片可谓此问题的高度凝聚浓缩。

民工的简陋生活环境,与北京的现代都市风貌,形成了强烈对比。“泥鳅”的女儿们站在即将被拆毁的棚屋旁,朝着疾驰而过的轻轨电车高喊:“北京欢迎你!”这样的场景更是具备辛辣的讽刺意味。但是,《泥鳅也是鱼》的尖锐还不止于此,其“反城市化”的立场之决绝刻薄,是中国电影中罕见的。最明显的特征,在于整部影片中,所有看上去城市身份的角色,除了一位濒死的瘫痪老人,竟然全部带着道德污点。影片开始不久,上百名民工伸出如林的手臂,争先恐后地听任医生护士们抽取血液,而触目惊心的景象之后,有民工提出疑问:“检查身体怎么还给钱?”这个卖血骗局不过是城市对民工的欺负与压榨的序幕。从自命清高并漠视保姆尊严的知识分子,到欺骗儿童摆弄避孕套以供拍照的所谓艺术家;从良知泯灭克扣民工薪水的建筑承包商,到对民工询问工友伤势置若罔闻的医疗人员,以至买了假色情光碟然后恐吓不知情孩子的青年,一切城市人都称得上“有罪”。民工们唯一的一次道德缺欠是乘公车逃票,但“泥鳅”为他们交了钱,而且公交工作人员亦毫不掩饰他们对“外地人”的偏见。

在对城市人形象的控诉般的展示同时,影片塑造了“泥鳅”这样一个道德接近完美的化身。“泥鳅”的口头禅是“真不要脸”,她的人生历年是不管生活如何坎坷苦涩,但不能违背道德准则,即“不要脸”。可是,这种过分宣泄情感造成的反差,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影片的思想深度,甚至令人生疑地滑向了劝诫底层劳动者逆来顺受忍辱负重的反面。这不能不说是导演杨亚洲的不尽人意之处:他试图煽情的努力,有时起到了过犹不及的后果。

不过,这些瑕疵不致影响影片直指社会问题的意义。正如鲁宾斯坦所说,纵然《艰难时世》的文学水平不怎么样,但从揭示社会问题角度而言却不容忽视。还是涉及到农民工的影片,从冯小刚的《天下无贼》和贾樟柯的《世界》在反响上的差异就可以看出,太多人对这么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习以为常或心安理得。

回到电影本身,《泥鳅也是鱼》的总体制作水准相当不错,霍霆霄的美工与捞仔的音乐为影片增色。当然,倪萍的表演不能不提。她在本片中的形象彻底洗尽铅华,比巩俐在《秋菊打官司》中的表现尤显沉稳真切。而和在那些歌舞升平、灯红酒绿的应制晚会上担任主持人相比,倪萍的自我突破尤其令人敬重。如果演员这个称呼意味着用心去思考与表演的艺术工作者,那么,《泥鳅也是鱼》里的倪萍应该有资格说:“我是一位演员”。

在观看《泥鳅也是鱼》的过程中,会使人频频想起《啊!野麦岭》之类的旧作,这样的电影是人类历史进程的纪录,它们将告诉后人: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什么。

背景资料:



倪萍曾经在《美丽的大脚》中的农村妇女造型



《泥鳅也是鱼》

导演:杨亚洲

主演:倪萍、倪大红、潘虹

剧情:离婚少妇“泥鳅”带着一对双胞胎女儿,离开故乡前往北京打工。她投奔的朋友花姐在京城做流动商贩,生计艰难,因此劝说“泥鳅”回乡。倔强的“泥鳅”坚持要留下来,偶遇在进京列车上曾有一面之缘的鳏夫工头老倪,他的绰号也叫“泥鳅”。“泥鳅”加入了老倪组织的民工队伍,从事繁重的整修古建筑劳动。老倪对“泥鳅”动了心思,但“泥鳅”总是拒绝他的非分之想。在老倪的介绍下,“泥鳅”转做保姆,但老倪本人却因雇主欠薪而受到民工们的责打。“泥鳅”支持并收留了老倪,鼓励他赚钱还债。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互相扶持,过着艰辛的日子。老倪答应“泥鳅”,有一天会带着她和女儿回老家,但生活的重负打碎了他们的梦想……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