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父子成兄弟》——为《向日葵》和导演张杨以及逝去

论坛:寻音觅影作者:江上飞发表时间:2005-10-31 12:49

《多年父子成兄弟》
  ——为《向日葵》和导演张杨以及逝去的岁月
  
   一直以来,我喜欢的电影类型就是那种淡淡的音乐加平凡的故事的风格。所以韩国许秦豪导演的作品便成了心中的最爱,从《八月照相观》到《春逝》以及刚上映的《外出》,就像现在我写此文时候用的背景音乐是《春逝》里的钢琴和口琴一样,伴随着纯净的音乐仿佛呼吸的空气也是山里清新的原野之风。
   昨天下午,我终于看完了张杨的《向日葵》, 不管他有没有得奖,《向日葵》这种类型的片子我是一定要看的, 至于喜欢与否,那要等到看完电影后我才能做出判断。
  
   影片通过纪录“张向阳”与父亲横亘三十几年的爱恨交织,来反映从1976年到上世纪末的中国社会变迁。电影仿佛就是我这个60年代末生人的轨迹。我惊讶于电影是如此真实的展现我的过去和曾经,伴随着电影的故事,那些曾经远去的人和事居然都情不自禁地涌了上来…………
   我记得张杨在导演阐述中说:父亲代表着老一代的中国人,代表着经历过动荡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儿子则代表了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人,处在新旧交替时代、对新生活充满渴望的年轻人,但有时候这种“渴望”让年轻人摒弃了传统,取而代之的是对西方社会的盲目崇拜,对现代化的盲目追求,对金钱的贪婪渴望……
    除了上述这刻意的“历史意义”与“价值观判断”,《向日葵》的明智与动人之处,在于它选择了从“父子关系”的人性视角切入历史与故事,两人之间那仇恨与挚爱并存的典型的“中国式情感”,在张杨的亲身经历上体现得尤为显著,堪称“你死我活不离不弃”,所以不用编造,便足够动人,浓烈到把历史命题都给冲淡了。
   流畅的叙事是张扬作品的典型特点,《向日葵》秉承了其一贯的风格,并注入了他更多的个人色彩。电影具有很强的纪录功能,张扬关注自己成长过程中周围的环境,从他自身的角度出发,把最直接、直观的东西表达出来,这就是《向日葵》的起由。对于60、70年代出生的观众来说,该片犹如一部自身的成长史。本片选择了从儿子的角度审视家庭,行云流水地讲述了一个横跨三十年的平凡人家的普通故事,并通过一个家庭的变化影射出时代的变迁。父与子紧张且微妙的亲情与矛盾是该片起承转合的冲突所在。从头至尾积蓄着一种情感,让观众沉浸其中,找到似曾相识的共鸣,并进入这种感动。
   影片里的父亲最终留给儿子一封信,然后离家出走了,这样的结局略显刻意,我想或许导演有他这样安排的道理。
   除了这些, 打动我的还有电影的音乐。林海, 这位出色的音乐人, 我一直把他和自己最喜欢音乐人三宝相提并论,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的丁冬的扬琴到《向日葵》里的纯粹的钢琴,林海把他对生活的感悟统统的传递到了我的内心:温暖、隽永、感动……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对了
  • 聊胜于无聊 
  • 2005-10-31 20:25
  • 21
  • 305
  • 0/0
  •   不是
  • 宁财神 
  • 2005-10-31 20:16
  • 16
  • 403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