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部?闹剧还是游戏?

论坛:寻音觅影作者:江上飞发表时间:2005-03-25 09:36
评比100部最佳:是游戏还是闹剧!(转)
  2005年,时值中国电影诞生的一百周年整。在此期间,全国上下股弄出了诸多名目繁多的纪念性活动,比如以下所要说道的“一百部最佳电影”的评选,就是媒介们竞相为之呼合的重中之重。1月15日,以南方都市报牵头举办的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借此噱头评选出了所谓的“百年百部经典”,而紧追其后的,则是在3月14日由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与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合力哄抬出的“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年——最佳华语片一百部”。两个差距天壤之别的结果一经面世,不由得令得笔者大跌眼镜,很显然这个貌似庄严、看似神圣的游戏有点玩过了火,如果单纯让成人们娱乐一下身心倒也罢了,如果让小孩子们当作什么严谨的参考资料,那可就真是实实在在的祸国殃民了。

  作为中国电影一百周年的纪念性活动,我们的媒介自娱自乐的热情总是显得异常高涨,这种一百部最佳电影的评选,似乎就是能足以代表整个华语影坛百般丑态的狭隘缩影。以两个评选结果的“名片”罗列为参照,可以清晰地看得出当前中国电影人以及相关媒体从业者对一些常识性概念的匮乏,甚至可以直接用“无知”二字作为总结。虽然说这种断语下得比较重,会让很多自视为“山中居士”的衙役们受不了,但是如果你能真的反省到我以下所罗列的理由,能从中有所领悟的话,那我即便是被千夫所指被骂为哗众取宠,那也算是做了一件积德行善的善事,算是修了半边功德了。

  先说由内地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开出的这个结果,很显然入围名单为了彰显权威,援引了诸多49年前的老片做基础,名单未分先后,只按照出品年份排序。前十部当中,阮玲玉的电影占据了三部,分别是《恋爱与义务》、《神女》、《新女性》,没有任何注解,也未曾说明入选理由,只按照次序排上了名录。不知道是代表们真的看了这些电影呢,还是只看了九十年代初关锦鹏的传记片《阮玲玉》,只把曝光率最高的几个镜头当作了这个评选的唯一参照呢?

  若论当时的社会反响来说,这几部电影口碑是不错,但是市场影响力却还远远不及她的另外两部代表作《野草闲花》与《桃花泣血记》。《野草闲花》的成功在于捧起了电影皇帝金焰,《桃花泣血记》则更将金焰与阮玲玉的黄金搭配发扬到了极致。而且《桃花泣血记》是联华电影中第一批加印拷贝送到东南亚展映的影片中的重中之重,甚至还在当年的台湾引起了轰动。《桃花泣血记》与《野草闲花》,讲述的都是封建专制下的爱情悲剧。以默片的角度来说,无论是整体素质还是个人表现,都已经堪称经典。尤其是《桃花泣血记》中金焰与阮玲玉路上邂逅那一幕,更是让人多年无法释怀。至于这两部电影在建国后就无人提起,受关注的程度不高,多半也都是受到影片涉猎的题材牵累。《神女》与《新女性》牵扯社会渊源较多,很容易让人去联想国统时代的社会黑暗面,因此长期以来都被当作批判某一时期阶级统治的反面教材,而单纯反封建破除家庭旧婚姻观念的《桃花泣血记》与《野草闲花》,自然就在随后几十年的宣传口风中吃了亏。回头看看上海最早的电影评论媒体《电声》报在1932年举办了首届“电影皇帝”评选活动。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第一次评选最佳男演员。评选启事在当年很快引起许多影迷的热切关注,推选结果也是惊人地集中,金焰被当仁不让地推上了“电影皇帝”的宝座,选票的因由也都是源于在1931年公映的《桃花泣血记》。更有人在媒体评论中戏言到,这个结果是选出了个“桃花皇帝”,由此可见影片在当年的影响力之巨。

  1934年出品的佳作倒是真不少,同年出品的《神女》与《大路》都相继入围,却惟独忽略掉了重头之作《渔光曲》。诞生于1934年《渔光曲》无论是在艺术节构与镜头运用上,都明显地突破了早期中国电影的影戏观念,格调凄婉而压抑,节奏缓慢而抒情。尤其是多次出现的主题歌《渔光曲》的词曲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大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被我们传唱着的经典。影片一度在上海创造了连映84天的上映纪录,1935年3月,该片更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博览会获“荣誉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获国际电影奖项的作品。身为影片制作人的黎民伟亲自奔赴莫斯科领取了奖状,在回国抵达上海的时候引起了全中国的轰动。试问,这样的电影是否应该在所谓的一百部最佳中占据一席之地?至少挤掉诞生于1947年,质地难说上乘的《太太万岁》应该不成问题吧!

  1943年,中国有了自己的动画电影,这就是万籁鸣兄弟导演的《铁扇公主》,影片不仅在中国影坛一石击起千层浪,甚至还影响了无数日本动画大师。大名鼎鼎的铁臂阿童木之父手塚治虫,就是其中之一。很可惜,《铁扇公主》影响不了今天的中国人,在评选100部所谓名片的时候,它和以前的地位一样,依然是个零。说来讽刺,据说《铁扇公主》的创作动机是为了宣传抗日,结果却影响了一个庞大的动画帝国的诞生;不过艺术的发展不能用粗浅的民族主义精神来计较,毕竟谁有本事谁就能继承艺术的生命。在日本接连几次评选亚洲最值得纪念的百部电影佳作中,这个被我们看得不文一毛的《铁扇公主》都赫然在列,而我们的无知却依旧停留在把无数的日本动画电影作为自己的图腾与鼻祖,看起来,这部中国第一部动画电影确实要被改烙上日本标签了,进不了中国电影的100部,难道不是个人文悲剧。

  1949年出品的《黄飞鸿正传》,入围100佳也是值得商榷的,作为一部功夫电影的开山鼻祖,进一百佳的名单,倒是不该有什么问题,但是作为中国电影早期最火爆的武侠电影系列,诞生于1928年的《火烧红莲寺》,自然也没理由被排斥出这个行列。当然,《火烧红莲寺》只能算是一个类型电影的代表,其身上当然有着诸多被人鄙夷的诟病,但是《黄飞鸿正传》同样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做类型片代表绰绰有余,做最佳可就有点失公道了。

   评选中居然没有《七十二家房客》,这让人感到十二万分的意外。早在1962年,香港当时的左派电影机构新联公司与广东珠江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的《七十二家房客》,原本是解放前风靡上海的一幕诙谐剧,也曾被改编为广播剧在民间流传,四十年代时局不稳定的时候,很多上海人为了躲避战乱,而远迁到广东与香港地区,结果就把这一幕经典喜剧带了过去,改编为粤语粤事,在珠江两岸广大民众中取得了共鸣,产生轰动效应。导演就是珠影的前辈王为一。后来该片在广州、香港同时上映,反应相当不俗。硬生生地从当时面临滑坡全线没落的粤语电影界拼杀出围,在艺术与商业上都取得不小的成就。当时因左派电影在香港受到一些右派势力的抵制,甚至政府也横加打压。但是《七十二家房客》却并没有因这样的客观条件而受到冷落,从开始时上海移民们的群居社区里的小范围放映,逐渐走到了民众公共影院,以抵御不住传播形式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尊重。在1973年,也就是《七十二家房客》入港十年之后,邵氏电影公司的楚原也重拍了一个新的版本,但是无论在各种角度去衡量,也都无法与1962年的这部老片相媲美。而堂而皇之在榜单上盘踞着的《野玫瑰之恋》(1960)与《情深似海》(1960)、《小儿女》(1963)等等,也根本无法去与其做同等价值相提并论。

  1983年的台湾电影《儿子的大玩偶》,居然也抢到了一块小小的地盘,细细看来,这个结果也是很可笑的。可能我们内地人还真没几个人真的看过这部片子,单单看到侯孝贤的名字,也就乖乖地交上了选票。相比于同时期的分段落式电影《光阴的故事》,《儿子的大玩偶》还有很多的不及之处,甚至还难以和《恋恋风尘》与《小毕的故事》相抗衡,缘何当选最佳?请问我们的评委究竟看了几部台湾电影,又几曾细细揣摩过台湾电影。这个评选,堪称奇迹。

  当年轰动于中港台三地的《搭错车》,居然无半点江湖地位,取而代之的则是1982年的《烈火青春》、《投奔怒海》,以及1983年的《半边人》、《似水流年》。这样结果的疏漏,在于评选结果在商业与艺术价值之间的摇摆不定,也可以说是根本就无标准可言。严浩的《似水流年》除了让斯琴高娃捧得了金像奖之外,还真看不出有任何地方能超越其在1990年打造的《滚滚红尘》,即便是连1983年斯琴高娃在内地的崛起之作《归心似箭》,也都无法放到同一水平线上相比。

  1987年的《龙虎风云》,居然也能冲进榜单,这也是不能不让我奇怪的现实。作为一部警匪片的经典之作,他的优秀显而易见,但是作为这一百年的最佳吗,可就值得大家动脑子考虑了。卧底电影有先例,《龙虎风云》不是最早,自然也属于跟风之作。其最佳的参照作品应该是香港出品于1981年的《边缘人》,而随后在91年的《辣手神探》与2002年的《无间道》,则都可以单独拿出来作为类型片的代表,没必要让它去充这个最佳的数,然后再在最后把《边缘人》与《无间道》也相继安排上一个位置。这个结果即便是连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评选结果也都未曾出现,却能砸到内地评选的结果里,不得不说是诸多评选者在类型电影认知上的盲区。

  80年代电影中,1981年的《败家仔》、1985的《绝响》、1986的《盗马贼》上榜,却不见1985年流行于内地的《良家妇女》。黄健中的代表作《良家妇女》,当年可是拿奖拿到手疼,艺术火候十足,同样也缔造了相当雄厚的市场口碑,从任何角度上来看,它都没理由被“僵尸片”打败。该片于1986年获第二十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主要奖和国际影评家组织奖,西班牙第十八届大西洋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安达鲁西亚电影家协会评论奖,西班牙电影俱乐部奖,比利时皇家电影博物馆、资料馆发掘新电影奖,1987年获印度第十一届电影节国际评论家奖……至于内地的金鸡百花,我也就不一一罗嗦了。
  另外,遗落在评选结果之外的《城南旧事》、《湘女潇潇》、《边城》、《边走边唱》也都让人感到意外和惋惜。

  1991年由广西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人物传记电影《周恩来》,不能被我们的评选就此忽略,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电影,影片的质地与火候都堪称优秀,单独拿出来做为中国电影一百年来最佳的人物传记片,是不过分的。影片在内地的反响,是极为热烈的,虽然是一向被我们评论者所不屑的主旋律题材,却赢得了空前的好评与赞誉。影片在海外进行展映的时候,欧洲一向苛刻的电影媒介也都无一例外地给出了高分,然而这样的结果没理由不打动我们自称是极为专业的专业媒体朋友们,给出一个位置,即便是挤掉榜单上的《胭脂扣》以及《92黑玫瑰对黑玫瑰》,也无可争议。

   另外,榜单上1994年的《背靠背,脸对脸》、1993年的《找乐》、1991年的《妈妈》,都是些让人很费解的结果,如果拿同时期的台湾电影《独立时代》以及1999年的《一一》相比较,无论是艺术造诣还是影响力,都是无法去与其相提并论,更何况是取代其地位进入100部最佳的排行了。再说1994年的《二嫫》,即便是说破了天棚,也无法去与张艺谋的《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以及《菊豆》相抗衡,缘何也拿到了一个位置?如果说媒体对张艺谋的厌恶心理决定了这个评选结果的话,那大可不必搞这般隆重的花样,直接把评选权利交给影迷们,自己也就不必挺着个权威、客观、全面的江湖大旗了。

  至于由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与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合力哄抬出的“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年——最佳华语片一百部”。值得说道的部分远远不是我以上所罗列的三言两语。既然是邀请了一百零一位导演、影评人及文化工作者投票的结果,又特别请投票者参考以往金鸡百花奖、金像奖、金马奖等等得奖电影,那专业性自然不是几家媒体就能简单对撼得了,谁知道,所谓的专业却又是如此的幼稚。

   不看说明我都无法相信,这个评选结果是参考了以往金鸡百花奖、金像奖、金马奖的最佳影片的片单,那我们就不妨算算金鸡百花奖才举办了多少年,而金像奖与金马奖又举办了多少年。让几十年的奖项评选结果,去囊括一百年来的无数佳作,而且还必然得顾及到其中特殊年代里的政治因素,是何曾轻而易举,不得不连连说声:“幼稚”。

  先来看看排名前十名的作品,分别是:1948年的《小城之春》、1986年的《英雄本色》、1990《阿飞正传》、1984年的《黄土地》、1989年的《悲情城市》、1984年的《省港旗兵》、1967年的《龙门客栈》、1982年的《投奔怒海》、1971年的《侠女》、2000年的《卧虎藏龙》。很直观地将主要的选择基准画地为牢,定在了1949年以后取得香港认同的少数具有代表性的电影作品,随后洋洋洒洒下来,共有六十三部是香港电影上榜,而内地电影只有可怜的十六部,而台湾电影则更是难上台面。

  可以说,这是香港人眼中的中国电影一百佳,无法取得两岸三地影迷、影人的共鸣,更无法做到客观公允,没必要扣什么专业评选的大帽子。除了我以上为内地的百年一百部最佳评选所罗列的诟病之外,这个香港味道十足的结果还疏漏了更多,比如香港的左翼电影与粤语片。

  现在人们一提到香港电影,目光只局限于所谓的邵氏国语电影时代,而忽略掉1970年以前的香港电影格局。比如说中联电影公司在五十年代创作的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现在反倒是不被喜爱香港电影的拥趸们说道,这不可不说是一个遗憾。中联在1955年出品的《春残梦断》(1955年),以及系列电影《家》、《春》、《秋》,都是粤语电影中少有的经典文艺作品。但只因为当时身为左翼电影机构,处处受到政府机构以及同行打压,而不提、不捧、不宣扬,所以至今都无法给予其正眼对待,算是历史遗留问题。

  电懋公司改编于著名小说的文艺片《啼笑姻缘》,也算是当年的一处亮点,而早年间赚去无数人眼泪的《蓝与黑》与《不了情》,则更没理由被排斥在一百部评选之外。对于1960年出品的《人海孤鸿》、1984年的《省港旗兵》、1987年的《秋天的童话》、1992年的《92黑玫瑰对黑玫瑰》的入围,我都无法按照正常逻辑给予理解,而关于这个评选的上下排序,则更有点让人倒吸一口凉气,颇有点后现代的颠覆意味。


  话说从头,说回我们的电影相关从业人员,的确是在电影认知上有着无数的的纰漏,甚至根本就是处于无常识的知识匮乏阶段,看这当口还根本就没任何办法给予集中补救了。即便是赶在中国电影一百周年纪念这么庄严凝重的年分,也能把自己习惯的游戏态度进行到底,扣着严肃的帽子去玩这种“鬼遮眼”,不得不说是滑了全天下之大稽。

  年轻影迷需要教育,而这顶着一百周年威名的纪念性评选,也同样被影迷们当作最佳的参考依据。我们的媒介牵头站在这个契机里兴风作浪,卷起了一片片所谓的“一百部风潮”。在这个所谓的“最佳”的包容下,或许许多中国电影从业者都在为这些先后得来的虚伪评选而乐此不疲着,而我们的影迷是无辜的,他们在这个貌似庄严的评选中已经做了一群新的受害者。

   毋庸质疑的事实是,无论是你评选了些什么名目的最佳,也无法改变历史,同样也没有影响历史的权利。影迷们在自身见识积累到一定阶段时,自然会发觉到我们的幼稚与可笑,而这些曾经在这个虚假繁荣的舞台上粉墨登场的所谓优秀电影,也花归花、豆归豆,该哪里来的自然也应该放回到哪里去。

  2005年,在全国上下一致鼓喝的所谓一百佳评选依旧在进行着,逐渐形成了一幕很招摇、很扎眼的中国风景。除了我单以个人观点的一番口水攻势之外,还有更多更优秀的电影作品也被埋在了尘埃深处,比如一直被我所推崇的民新电影《木兰从军》,比如一直都被我所喜爱着的上海电影《三毛从军记》……

  中国电影要过大寿,大家借着这个有限的机会不厌其烦地贩卖着自己的热情。你来个一百个最佳我弄个一百个最差,来自两岸三地的100部电影竞相在这个榜单上变换着位置,分享着所谓的最佳待遇。最后的结果很简单,能换来人家的关注才是大家忙活这么多日子的最终目的。谁让咱们是同根生下的连理枝呢!批不批评也就罢了,毕竟互相体恤、和气生财才是大家一起搞垮电影、作烂电影、亵渎电影、贩卖电影的最佳生存手段。而即将形成的现实就是,大家都一股脑玩着这一些无关艺术,无关历史,无关品位,无关事实;只在于好不好玩、有不有趣的TOP:100中国版本影画戏。

  最后,请允许我向被几个评选结果相继排除在外的《晚钟》、《祝福》、《屈原》、《东邪西毒》、《少林寺》、《表》、《一一》、《独立时代》、《河流》、《孙中山》(记录片)、《林家铺子》、《武训传》、《蝴蝶泉边》、《大阅兵》、《林海雪原》、《三笑》(长城版本)等时代精品致以微薄的敬意。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