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不见曾淑勤。

论坛:寻音觅影作者:流离发表时间:2003-11-11 23:00




曾淑勤,王芷蕾,李健复,杨弦,薛岳,范怡文,某某某,这伙主动或被动湮没的人,简直已成了沧海遗珠没有泪,虽不至有什麽正经堂皇忧伤,只是少被人提起,偶尔仍有思量。从曾淑勤说起也不知说什麽好,此女如此低调。低低低,一头扎进过去式里。


过了很久才知道原来她是台湾原住民,也就是说讲话nia nia的那一种。其实早该知道,这类歌手唱歌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除了喉咙里的声带,总感觉出来的歌声里,带着舌头下部和口腔底座相连接部的韧带----(那是韧带嘛?)就是说,尤其高音时,她们似乎不太爱用共鸣顶上去,而是柔韧的往上一拽。呜呼,我竟然还是没说明白。---详情请听高山部落大妈原声歌唱,眼一闭,头微抬,靠脖子拽住,音的高度不但上去了,而且远了起来,辽远辽远的。

“葡萄涨绿,半空烟雨”的词,幻化成声音大概就这味道。

1988年曾淑勤发表第一张专辑《后浪》,抱着吉他完成了绝大多数的作曲。88年窜出来的新人大佬太多了,把曾淑勤压得有些黯淡。这不是她的错,又或许她也喜欢这样错儿。这一年是陈升张雨生开嗓入世的年,这一年是小虎队拉虎皮扯大旗的年,这一年是陈淑桦旧瓶新酒周华健摆渡过江的年,曾淑勤相比之下,不老不小,不咸不淡的,且颇有些骨骼冷硬,活像大一号的潘美辰---我是说长相。后浪那悠然的无歌词吟唱很快就被后后浪拍低了,与那一年的热闹相比,曾淑勤简单的吉他弦带着冷香,如旷雪里一树梅花儿小,只可惜没有大红多罗尼兹。

本来麽,八十年代末,是民谣已式微的日子,歌手赶着下末班车还来不及,彼时大二的曾姑娘还是轻施粉黛就上场了。我有时想,以曾的水准,再早一点赶上民歌鼎盛,或者再晚一点赶上民歌怀旧的热潮,可能都比现在红很多吧。

89年装在袋子里的回忆出版,这一张从小调轻酌里加了些大气的演唱,比如鲁冰花。大陆最早听的都是甄妮的版本,但甄妮太字正腔圆了,歌剧般圆滚滚的高亢。而曾淑勤的悲凉不曾着妆,并在结尾处加入唢呐,虽然南方的茶园和北方的唢呐相隔很远,我还是喜欢这版,带着八十年代无华的荡气回肠。曾淑勤在唱这首歌时,必然比旁人情深意恸。---她很早失亲,靠远房亲戚资助,不知吐字到妈妈和茶园,有怎样的热泪于内。

90年,一个人游游荡荡专辑出版,其中的客途秋恨获金马奖最佳电影歌曲奖。“秋天的梦,醒在斑驳岁月,忧伤的字眼写到现在。乡愁成了一朵过眼的云彩,留也无言,忘也无碍。”我想不会有人比她更适合唱这歌,无论身世还是歌喉。但最令人感动的,是她哀而不伤,柔韧清远的唱法,不撕心裂肺地煽情,也不指望透过歌声将人内创大伤,一首歌和她彼此渗透相合,歌罢尤有微暖的情意绕梁。

92年不再等待天堂是曾淑勤最受市场认可的专辑。pop的轻快如一缕暖光,注满音乐的鼓点,骨子里的洒脱挣脱了悲苦往事的束缚,少女时代的伤忆到这里已沉淀的滓静水清。听主打歌一句:“长发证明我的浪漫,泪水表白我的温暖”,眼前仿有一长发女子,轻快迎风漫行。前奏鼓点一击即中,铺垫好暖色的底蕴。世界变了,和她当初想的不一样。

以后还有几张专辑,包括情生意动,爱情外的路人,梦桥等等等。她受很多乐人的喜欢赞叹,却始终不算太有名,也从未如陈淑桦般张张红遍天下,但她更为真诚清隽。这些年曾淑勤又没了动静,返身回pub里驻唱,并为台原住民的生存奔走。2001年为原住民教育基金募款举办演唱会,邀了陈建年,李骥,制作成专辑《A-Vai来了》发行。但说实话,大多数现场版编曲不如老版好听。只是开头一段沉静的口白,多年后道出那入蚌的沙砾,它们让一个歌者吟唱了那麽久,那麽真,并用音乐包裹出许多晶莹的东西。

纪念
口述:曾淑勤

我很幸运念到大学 唱我的歌 然而 心里有一个地方像阴影
是我不愿碰触的 像个“怕黑的孩子”
听说 许多女孩子书念到一半
就失踪了 因为被卖

曾经 回家看见弟妹和满地的泡面袋就很难过
虽然住校 却必须翻山越岭去找一个不太熟悉的亲戚拿零用钱
最后宁愿挨到最后一刻
那是我的青春

我希望尽点心 用我的音乐来改变一点
我是A-Vai 我是曾淑勤



后浪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无耻
  • 春分 
  • 2003-11-12 15:08
  • 5
  • 306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