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权利做自己的梦——《美国往事》

论坛:寻音觅影作者:satan发表时间:2003-08-28 09:15
每个人都有权利做自己的梦——《美国往事》N次观后杂感兼HL双D9特别版碟评

作者:flyerzeng



首先要阐述的一个观点是在我用差不多八个小时重新观看了使用了三区字幕及《时代周刊》影评专栏作家理查·席克尔的评论字幕的双D9《美国往事》DVD后得出的:《美国往事》根本不是、也从来不是一部美国电影,而是一部真正的意大利电影,或者说是一个意大利导演的“美国梦”。李欧尼在意大利语里大概有“狮子”的意思,塞尔吉奥·“狮子”·李欧尼就像地中海对岸的黑色草原上的那种猛兽,他一辈子都在电影的银色世界里捕猎着观众,当他终究不可逆转地老去的时候,那颗狮子的心却依然强劲地砰然跳动,这也可能是为何他的心脏已经不堪重负而必须要做移植手术的时候,他却仍然执拗地拍摄完成《美国往事》,因为他心里大概明白,这是狮子的最后一次出击,在出击之前,他不能失去那颗还保存着激情与梦想的心……

塞尔吉奥·李欧尼在后世的史家看来是个被低估的电影艺术大师,或者说是被曲解的人,他的电影总是被冠以低档货色的头衔,例如什么“通心粉式(意式)西部片”之类的帽子,就有点街头地摊上的皮尔·卡丹西装的味道。他从来没有像维斯康提、安东尼奥尼这样人被尊崇到“电影大师”的殿堂里去,真的就像狮子一样,绝没有像猎豹那样的捕猎时让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和优雅。在李欧尼的电影里似乎最尊崇的是符号一样的形式感和淋漓尽致的暴力,一切都似乎来得迅猛和强烈,但缺乏所谓的暴力美学,因此很难说他的电影是推崇暴力还是厌恶暴力,如果说他厌恶暴力,就不会看到像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那些意式西部片中为一场一秒钟的决斗而兜兜转转一二十分钟的肆意铺陈;如果说他推崇暴力,但是所有的李氏电影中的暴力场面(包括性爱场面)都不会给观众丝毫的美感,而且它从来都是在电光火石之间就一切尘埃落定,大概唯一的另类就在《美国往事》中,当最小的帮派伙伴(我一直不知道这个小个子的男孩该叫什么名字,好像是叫多米尼克?)被霸哥射杀的那一幕中,那组慢镜的使用就好像是在吟唱一曲挽歌,舒缓而低沉,没有丁点的血腥出现,仿佛昭示着一个阳光明媚日子的结束。从那一刻起,犯罪生涯给这些半大的孩子们带来的不再有轻松与乐观主义,变成了鲜活的现实主义,因此这组慢镜的前后就像是整部影片主题的分水岭,因此围绕这一幕的前后所带来的感受是我无比钟爱这部影片的原因之一。

其实《美国往事》很难说把它归结到某个特定的影片类型中去,它既不像传统的帮派电影,虽然它从30和70年代鼎盛的黑帮片中获取了影片的故事背景(此片的小说原作者哈利·格瑞也的确是个真正的前帮派分子),但是这也仅仅是故事的载体之一,虽然主角们都置身其中,但是像面条这样的浓血质的人物却不具备像《教父》中的唐·维托那样的对黑帮人生的坚定和领袖气质,他似乎更像一个屈从于环境和直觉的平凡之人,同时也为此付出了一生的代价来寻求最终的救赎。事实上导演李欧尼是非常细心地对这部影片进行了挑选和斟酌,这也是为何他身为《教父》的同乡意大利人,却把此片的人物设置在犹太黑帮的背景之下,在美国如过江之鲫的黑帮电影中,多的就是意大利裔帮派或者爱尔兰裔帮派(斯科西斯也没免俗),但曾经在禁酒时期空前活跃的犹太帮派却有意无意被遗忘了。同时这部影片更加不像为意大利影片安身立命的新现实主义贫民区电影,可以说整部影片充满的是诗意的浪漫主义与赤裸裸的现实主义的反复纠葛,而且更用一种谜一般的悬念来延伸着整部影片,而这个谜局只到影片的最后一秒钟仍未解开。

也基于以上的原因,我个人感觉《美国往事》其实是部纯粹的作家式的影片,它承载的是导演塞尔吉奥·李欧尼所有的“美国情结”(李欧尼本人并非在美国出生且未在美国长期生活),他所要讲述的并非是一个逻辑完整的传统故事,而是他本人对他一生所钟爱的美国历史、文化与精神的一次纯粹自我的表达。因为他之于大洋彼岸的理解并非像科波拉这样在街边成长起来的意裔美国人,而是通过银幕上的美国电影所获得和积累的,所以他才会拍摄一部带着非美国气质的美国题材的电影来完成自己一生所求证的事物。或许也正是这一点,因而也使得84年的美国人感到窘迫。从这点上我也体会到了像马丁斯科西斯那样的耿耿于怀,为什么他会去拍摄那部同样不讨人喜欢的《纽约黑帮》,为何会有那样一句标语——美国诞生于街头,甚至我能感觉到斯科西斯对李欧尼的某种不愤。美国不是个拘泥于传统的国度,因而也就很难真正地尊崇它的短暂历史,这个国度所缺乏的是——根。

鉴于这个原因,我也很能理解《美国往事》在美国曾经的悲惨经历,也能够理解它为何被投资人(本片的制作群虽然全部来自意大利,但投资却是美国人)拼凑成了一部三段式通俗情节剧的原因,它的经历有点类似《现代启示录》,在一个想方设法忘却伤痛的80年代,出现这样的影片也是不合时宜的,更加不合时宜的是居然这样的作品却是出自一个从未在美国真正生活过的外国“电影二道贩子”(在多数美国人,甚至包括很多主流的媒体都认为李欧尼是个有剽窃行为的电影投机分子)的手中,这种感觉其实和我们大多数国人在看西方电影中所描绘的中国一样,有种直接的、不可理喻的无法接受。

当然同样的原因也印证了此片在美国以外大受欢迎的原因,因为美国以外的观众并不需要体会真正的美国感受,他们更容易也更愿意用自己的眼光通过这样一部影片来印证自己的美国梦(这实际上是和导演李欧尼的思想如出一辙),人们所陶醉的正是这部影片的创作者所要表达的诗一样情感的流露,其实它真的只是用了一个美国式的布景来演出的戏剧,即使换个布景,它依然也能赢得满堂的喝彩声,因此香港人吸收着它的主题而创作了无数充斥着义气、背叛与兄弟情谊元素的暴力美学电影,姜文吸收着它主题而创作了年少轻狂的马小军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韩国人吸收着它的主题创作出了血气方刚的《朋友》,就连最喜欢张牙舞爪的昆廷·塔伦蒂诺,即使他羞于承认,但当他在《美国往事》DVD的花絮中又跳将出来的时候,我就知道他心仪的肯定不仅有李欧尼的镜头感,其实还有李欧尼式的暴力表达模式。

说到了这里,我也很能理解为什么《美国往事》的DVD是那样艰难地得以在美国问世,虽然它是美国人出钱拍摄的影片,但却是美国人拍不出来的作品,因此这套DVD的简陋其实不过是美国人无可奈何的又一种表征,也让我看到了美国人内心中的虚弱。其实从DVD的角度而言,《美国往事》像是一部被迫出版的节目,它极端地缺乏应有的尊重与诚意,因此除了令我对美国的自大与虚弱增添更多的厌恶之外别无他用。《美国往事》是导演塞尔吉奥·李欧尼终其一生所学而创作出的前无古人的沥血之作(它也是导演最后的作品,甚至从文献上来分析,也正是这部影片最终耗尽了他的生命),在导演生前,他从未因此而赢得过真正的尊重,而在18年后的今天,一段由导演的女儿自己出资拍摄的15分钟不到的短片收录在DVD中是远远不能弥补这个让导演深爱的国家对其所做的伤害。我们在这套DVD中,没有看到任何商业化DVD中最常见的一些元素,它既没有一个像样的制作特辑,也没有做任何深入的资料采编,甚至连最基本的静态CAST介绍都没有,更别说草率的图像数字化制作了(以这样一部影响巨大的影片,居然华纳只是草草地制作了一个正片视频,这和它对待那些美国经典动辄就是罗里数码LDI的修复简直是天壤之别)。唯一值得的是《时代周刊》的影评专栏作家理查·席克尔的解说评述,他从影片的第一分钟起讲述这个动人影片的林林总总,只到影片的最后一秒(直到黑屏出完,华纳的片尾LOGO出现才结束),惟有这一点,显示了一个真正影评人的品格(这一切与评论的水准无关,更与商业无关)。

但即使是这样,它的简陋并不能遮掩这部杰出作品的光芒四射,这些也不能阻挡人们对它的热爱和感动,当今天的意大利影片再度在银幕上绽放夺目光彩的时候,你依然会看到这个拥有狮子般心脏的电影巨人的影子,它一直活在诸如《天堂电影院》、《邮差/事先张扬的求爱事件》、《美丽人生》、《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样的银幕佳作当中,甚至每当伴随着画面响起了莫瑞康尼的配乐的时候,我都会感觉到,那只狮子并没有走远……他骄傲地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梦。

以下的内容是专门为HL所出的第二版《美国往事》而记录,虽然它肯定是个封顶的DVD版本,但是我内心中却依然期待着有一天会有更加优秀的《美国往事》的DVD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诞生,因为以现在的《美国往事》而言,它还远远没有达到令我略感满足的程度。

HL版编号为NO:170II的《美国往事》采用的是个原版一样的双D9格式,这个编号其实也反映出HL在出第一版此片的时候坚定的洗牌决心,因为以往HL自洗的版本都基本上列出新的序号,而这个序号的继续沿用摆明了它直接取代旧版本的心态。从配置上而言,这套双D9也做到了极限,它采用的是三区华纳的外部资源,包括改良的海报型封面(基本剔除了一区版本俗气而商业化的设计和特征)和菜单、字幕。另外弃置了三区有MSK等遮挡的画面而使用了一区的正片,保证了节目的完整性。比较值得一提的是HL额外制作到节目中的一条中文配音声轨,这和我以往在VCD年代所见的先科发行的剪刀版LD的草台配音大不相同,这条中文配音可能来自我所见到的另一种版本,这个版本我很多年前是在父亲工作的电视台里看到的,它是由上海电视制作中心配音,配音演员有二十多人,其中的很多配音演员,如狄菲菲等都是现在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骨干。这条配音与国内常见的扣底型的配音不同,它使用的是国际声轨配音录制,因此背景音乐和对白之间的关系都比较合理正确,不过这个版本的配音还是有三段删节之处,它们出现在影片的性爱场面中,如团伙在抢劫钻石时的强暴场面、面条在车中强暴黛博拉等,不过为时很短,也有英文原声补充,因此没有太大的影响。在字幕方面,三区官方的中文字幕是令人满意的,它没有采用LD时的面条的音译“诺德斯”,而是译作大家熟悉的“面条”,而像另一主角MAXIE也准确地译作“麦克希”,而不是草率地译作“麦克斯”(这个绰号在影片中是带口音的,孩子们之间都有意将MAX的尾音拖成MAXIE,这点上英文字幕是有意提醒了的),当然也有个别地方三区不甚准确,比较明显地一处就在团伙去火车站储物柜里建立他们的基金时,麦克希有句话英文原文是说“我们所有人”,三区弄巧成拙地写成“我们四个人”,其实那时候团伙还有五个成员啊。除了上述的集成素材外,HL还继续沿用了第一版中收录的19首完整版的影片OST,LPCM格式。这个埃尼奥·莫瑞康尼的杰出配乐作品想当年在美国上映时居然被电影公司剪辑时忘记放回影片中,也实在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说到这里,这套DVD的情况也介绍得差不多了,不过关于这部影片也还有很多内容欲说还休,我也特别想听听更多关于这部影片的故事。而影片的主角们,像罗伯特·德·尼罗等人居然都没有在花絮短片中出来露一下脸,只有李欧尼忠实的演员詹姆斯·伍德出来为他的导演振臂高呼,我有点怀疑,是否那些真正的意裔美国人的血性和梦想在金钱面前如同在影片中一样迷失了呢……





































导演塞尔吉奥·李欧尼本人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