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老师请进

论坛:寻音觅影作者:三句台词发表时间:2003-03-28 17:09
你提到的关于电影是否一定要“承担”传道解惑的责任的话题很值得深入讨论一下,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认为电影同其他文化艺术一样都包含审美和价值两个方面,在审美这个范围里,我完全同意“能够很好地讲一个好看的故事,已经不错了”的观点(我也认为现在很多电影连这个基本的东西都没做好,尽想着搞些花里胡哨的玩意),存在分歧的是:当一部作品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当导演已经立意要把镜头对准价值对应的那个范围,那么,是在表述之后就嘎然而止,让意识停留在表象,还是深深进入作品想要表达的那个现象的本源更具价值?

举两个例子,1、如果一个人想写鲁迅的文章,最后出来的是梁实秋的文字,从文字上说肯定也是大师水准,但,读者究竟该怎样认同这样的作品?

2、《一一》的结尾小孩说“我已经老了”在艺术感染力上已经足够震撼了,但震撼我们的是那份无奈下的苍凉,是每个善良的人心底的那点自怨自怜,马蒂厄.卡索维茨在《怒火青春》里安排了这样一个情节,几个楞头青沿马路闲逛,看见一个广告牌上写着“世界是属于你们的”,其中一个人立刻愤愤地将“你”字改成了“我”字,同样是一种表达,后者甚至无需台词就让人彻底的宣泄震撼。

“电影人过分关注自己的小我,而与台湾人的生活不贴近,太过个人化就不能引发观众的共鸣”,这是台湾电影资料馆馆长李天说的话,其实这是口语话的表达,写成书面语就是浅尝则止,在艺术审美上极限地展示现状就好了,一般人可能导出一部表象的东西,大师们的功力就更深一点,导出意象层面的东西,我们说米切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是大师,但同样费德里柯.费里尼、罗伯托.罗西里尼这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者也是大师,但如果说价值,《8部半》超过《云上的日子》相信很多人不会否认,李行、蔡明亮、吴米森们和万仁、杨德昌、柯一正、曾壮祥、陈坤厚、侯孝贤们不在一个级别也只是因为他们玩到表象而玩不到意象,那么,有没有人来玩本源呢?我希望看到台湾哪天出现这样一部作品,基础都这么好了就差那么一点点,太遗憾。

这种遗憾我觉得恰恰是当下台湾文化集体迷失的表现,这种迷失不是空穴来风,大抵同台湾近百年来的颠沛流离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罢。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呵呵
  • 三句台词 
  • 2003-03-28 18:12
  • 182
  • 151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