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教请看: 当美国教授面对中国学生 Z

论坛:江湖兵器作者:zqcc发表时间:2009-05-16 13:17
当美国教授面对中国学生

[杜平] (2009-05-15)

  美国波士顿大学新闻学教授多诺休(Anne Donohue)在中国人民大学执教半年后,发
现学生们对198+9年天+安门事件的看法竟然和政府如出一辙,对“自+由女神”火炬也没
有任何兴趣。她为此感到不解,遂于5月12日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表了一番颇为有
趣的议论。
  多诺休教授在文章中说,她的大多数学生都知道19+8+9年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和西方
人不同的是,学生们更关心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认为政府当时采取的行动是必要的。至
于她在课堂上提出的民主选举课题,学生们反而告诉教授要有耐心,因为中国还是发展中
国家,经济的发展迟早会带来政治的变革。中国不需要印度那样的民主,否则社会就会混
乱,发展就会迟缓。
  对于学生们的这些看法,多诺休感到很失望,并且批评说,中国大学生缺乏批判性思
维,喜欢听政府的话,盲目相信国家的发展进程,“我希望他们能和美国学生一样,也有
机会自由表达、投票、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新闻领域工作”。可是,“他们不知道的事情永
远也不会知道”。而他们对国家的自豪感、对政府的拥护,正使他们危险地滑向民族主义
。“我同情和钦佩这些真诚、聪明和善良的孩子,即使他们的国家想蒙骗他们,他们依然
为自己所生长的国家感到骄傲”。
新一代大学生的自信
  笔者在上文中之所以说多诺休教授的议论很有趣,是因为她在痛快地批评中国学生的
时候,竟然忘了自己也容易被别人抓住小辫。在文中,作者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成见、看待
中国的单一角度以及肤浅的结论,还有居高临下的高傲语气,不仅“非常美国”,而且更
与美国政客和媒体多年来所发表的论调如出一辙。年幼的中国学生没有批判性思维,多少
是可以理解的;但堂堂的教授缺乏独立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一味重复别人的论调,却是不
应该的。
  中国现在的大学生都出生于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与二十年前的大学生确实很不相同
。除了在性格和处事方式上有差异之外,两者还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他们容易被归类
为爱国的“愤青”,而不再是头脑发热、充满理想主义的学+运分子。这究竟是一种积极
的转变,还是多诺休教授所感慨的悲哀?
  二十年前的中国大学生,生于政治动+乱时期,成长于西方各种学说和思潮纷至沓来
的开放之初。他们的社会担当意识异常强烈,同时也因为国门初启和眼界初开之故,在言
行上显得过于天真和理想化,包括急于拥抱被视为“先进的”一切外来之物。笔者当年听
欧美教师授课,感觉一切都很新鲜和正确,不假思索地接受,从不怀疑,更没有所谓挑战
权威的“批判性思维”。
  二十年后的中国大学生为何变得如此不同?一是因为当年的大学生已是现在学生的师
辈父辈,社会在进步,两代人不可能停步于同一个脚印之上。其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
,当下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和社会最平稳的时期,更是经济增长最
快速的时期。他们的记忆里没有革+命、斗争和动+乱,思维模式里也没有传统的反叛与抗
争冲动。
  而这些学生的成长过程,正好遇到国力大幅提升、民族自信心空前增强。虽然他们不
可避免地也会盲目或轻信,但却不大可能像中国开放初期那样,对任何外来的东西都是集
体地盲目、集体地轻信、集体地拥抱。
中国和西方关系的缩影
  在网络时代长大的新一代大学生,更不可能像多诺休教授所说的那样,如此容易地被
政府或其他人所蒙骗和说服。中国传统媒体无疑还有太多有待开放的空间,但网络媒体的
信息自由与言论多元化状态,应该远远超出外界的想象。人民大学的学生们对“自由女神
”火炬不感兴趣,原因并非是他们听从了政府的教导,而是因为他们对美国及其外部世界
增加了解之后,不再认为“自由女神”还有什么神秘的吸引力。
  不可否认,中国新一代大学生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于国民教育和媒
体影响,这在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但是,他们之所以和二十年前的大学生不同,是因为拥
有属于自己这一代人的记忆。二十年前的大学生,碰上了中美关系的蜜月时代,因而对西
方世界有着相当积极的看法和期待。而对当前这一代人而言,从90年代末至今发生的一些
国内外重大事件,例如中美军机相撞、台海动+荡与美台军售、九一一事件、伊拉克战争
、拉萨骚乱、奥运会火炬风波、四川大地震以及中美舰船对峙等等,都是塑造他们对自己
国家、对外部世界看法的关键记忆。
  可是,在看待当代中国时,很多西方人依然生活在二十年前的陈旧记忆中,误以为青
年学生对某些现状表达不满和愤怒,就是要和政府进行对抗、乃至与之势不两立。带着这
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认识一个崭新的社会,结果必定会以沮丧和失望而归。
  毫无疑问,民主与自由,依然是中国青年一代追求的理想目标。但这并非意味着西方
的某个模式对他们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更不意味着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可以
被任何外来模式所征服。无论是在政府层面,还是在大学生当中,中国都不会接受西方人
眼中的那个西方。
  美国教授和中国学生之间的价值观冲突,实际上就是中国和西方国家关系的缩影。这
位教授遇到不大听话、不太轻信、甚至敢于据理力争的中国学生,不正是西方社会所提倡
和鼓励的“批判性思维”吗?但讽刺的是,当他们自己遇到这样的学生、无法说服他们的
时候,却又感到很失望、很沮丧,甚至指责他们受到中国政府的蒙蔽。原来,所谓“批判
性思维”,竟然也有虚伪性和双重标准。
作者是《联合早报》评论员
-------------------------------------------------
"原来,所谓“批判性思维”,竟然也有虚伪性和双重标准"

浪教, 你完了, 你的“批判性思维”, 原来早已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鸟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