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停停,捕抓印度的传奇

论坛:江湖兵器作者:轻风发表时间:2006-03-17 01:05

真巧,这是我今天才在一个朋友的BBS上看见的,也许你们在印度还见到过呢,他是一个在新加坡的华人-.
-------------------------------------------------------------------------------

印度很大,到印度旅游,有如瞎子摸象,摸到的都是真实的,却都不一定是全面、具代表性的。写下,只因为看到……

(1)快速公路上的放牧人

印度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泰姬陵或粉红城,印度总体上的多面性与能容度,才教我目瞪口呆。
印度像一个大工场,我路过的所有地方都在修路、都在建设,尘土飞扬。然而,在急剧变化的情势下,不见得旧的事物就得让步,就得铲除,就得爆破。
印度拥有核子弹头,但是首都新德里没有购物中心。
印度的古堡,雕梁画栋,未必光鲜,却风采依然。对比的是,路边的帐篷有很多贫民就如此这般长住下来。
印度有现代化的公厕,提供纸巾的却是原始的劳动力。管理员同你靠得很近,没有尊重别人隐私的意识。
最最叫我大开眼界的是,快速公路的放牧人。快速公路,除了跑着卡车、巴士、汽车,还有赤脚的牧民扬鞭赶着大群大群的骆驼、牛群和羊群。为了畜生,车辆都得减速。看着超载的公车,对比在一旁赶路一样超载的骆驼,我想到的是:简单的把印度归类为工业国或农业国都是偏颇的。印度的工业和农业其实是重叠着并存的。
种种突兀的、矛盾的现象,让历史与现代的界限混淆了,高科技与原始农耕并不相排斥,富裕与贫穷似乎并不泾渭分明。就像印度制作的电影,古典歌舞与现代的节奏扣得那么紧密,属于俗世的故事情节与虚化的神话歌舞又衔接得那么自然合理,现实与梦幻勾肩搭背……
这就是我看到的现代印度的传奇!

(2)秦陵和泰姬陵

印度和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
两国都有着灿烂的古文明。印度有古城,中国也有。城外,无独有偶地也修了护城河。再者,印度和中国也都为皇族修建陵墓,而且都修得惊世骇俗。
秦陵是中国著名的陵墓代表,陵园工程由选点设计、施工营造到最后覆土,修了三十七、八年。印度有泰姬陵,虽然面积比不上秦陵,陵园也修了22年。
秦始皇修建陵墓是给自己用的,泰姬陵却是帝皇建给爱妻的礼物。
秦始皇一即位就开始了陵墓的建设,而泰姬陵却是在泰姬去世后才兴建的。
秦陵埋在地底,泰姬陵立在地面。
尽管都是陵墓,参观之后,我的感觉却是迥然不同的。
为防秋后算帐,秦始皇“雇用”了秦俑保卫自己,地宫除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还灌注了水银。水银除了象征江河大海,也产生剧毒,配合宫门上的暗器,发挥了警戒非法之徒盗墓的作用。秦陵的布局,折射了战乱在帝皇心中留下的阴影,秦始皇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处处表现出步步为营的焦虑。
相比之下,参观泰姬陵,感觉到的却是庄严与宁静。
1631年的夏天,莫卧儿王朝沙贾汗皇帝( Shah Jahan) 为泰姬建造这座美轮美奂的陵墓。拱形圆顶的陵墓高约50米,全部由白色大理石建成,内壁雕刻精美,中间围栏的大理石上还用许多宝石拼成各种花草图案,融合了波斯与印度建筑的风格。走在泰姬陵,心情安详,主因在于大理石的纯净、洁白、坦然,坚固的大理固守了人间真挚浪漫的爱。
比较两个陵墓,还不得不说说两个国君的命运。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途中得病,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客死异乡。《史记》记载,丞相李斯恐天下有变,秘不发丧,为了掩饰尸体的臭味,用车载上一石鲍鱼尾随,加以混淆。
泰姬陵落成后不久,沙贾汗病重,权力斗争下,沙贾汗被儿子欧拉杰(Aurangzeb)软禁在阿格拉堡,每天隔着河水远眺泰姬陵,苍凉,无告。1666年,沙贾汗郁郁而终,死后没有依照计划给他另外兴建黑色大理石陵墓,只是因利乘便把他安置在太太坟头一侧,由而避免了另一次劳民伤财,然而却破坏了泰姬陵原来建筑格局中的平衡对比。也许,这是泰姬陵唯一的不完美。
对于陵墓有着过多关注的国君,有着同样悲剧的下场,说来,不竟教人毛骨悚然。

3) 多情的叶子与石头

菩提树下,佛陀悟道。
一片菩提叶,也可以是能工巧匠抒发情思的载体。
菩提叶,除了画上入静的佛陀,也画跳动着俗情的舞员和乐手,题材多元,不一而足。薄薄的半透明的纤维,像蜻蜓的翅膀,涂上色彩,光透过来,色泽若隐若现,真实又虚幻。
除了叶子,印度石头,一样多情。
印度石头也可以当画笔,几下功夫,挥洒出奔腾的马、驯服的骆驼、悠游的大象。
就算普通原子笔,印度也会传奇地为它披上山石亮片外衣。
印度人的血液流动着浪漫,浪漫的民族不断创造着传奇。

4)旗手

新加坡国庆,国人在窗外张挂国旗,蔚然成一种景观。
印度国庆,新德里的印度门广场,布置了花卉盆栽,虽非浓妆,也有一定的节庆喜气。除此之外,收入眼帘的,最是马路上售旗的“街童”。他们每每赶在交通灯转红汽车停下的片刻,向司机和乘客逗售印度小国旗。
这些孩子目光炯炯,身手敏捷,倔强、有胆识,有毅力。让我联想到60年代70年代新加坡在十字路口穿梭卖马票报的报童。我一方面佩服他们顽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难免又为他们的安全捏一把冷汗。
新加坡报童已经绝迹,印度旗童却还在路上穿梭。
新加坡报童虽然绝迹,希望新生代顽强的生命力能持续。
印度的“街童”,有着机灵的眼神、充沛的精力、拼搏的冲劲,看这群在生活疆场中奔波锻炼的孩子,说不准其中就奔跑着开创印度世纪新传奇的旗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朋友也贴了不少他照的图片,有兴趣就去看看吧.

http://my.clubhi.com/bbs/661453/messages/14338.html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