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吴昭谦 - 丁宁传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马二发表时间:2006-03-13 11:34
丁 宁 传

吴昭谦





(一)



丁宁(1902-1980),字怀枫,别号昙影楼主。原籍江苏镇江,幼年随父移居扬州。她的外祖母曾为慈禧太后作画,其父曾任银造局负责人(相当于江苏省银行总经理)。丁宁为庶出。生母生她后不久即死去,她由正房夫人抚养长大。十三岁时,其父去世(据丁宁本人后来追述,可能为侄儿害死)。寡母孤女备受族人欺凌。丁宁自幼即由父母包办许配一黄姓子弟。十六岁结婚。她的丈夫是个浪荡公子,终日花天酒地,肆意虐待丁宁。婚后生一女,名文儿,不幸四岁即夭。丁宁既悲伤又绝望,遂提出离婚。她的嫡母始则不答应,后来请了家族中人,要她跪在亡父牌位前发誓不再嫁人,才许离婚,丁宁毅然照办。1924年,丁宁与其夫办了离婚手续,当时年仅二十三岁。此后,她与一些诗词朋友相处时,也曾遇到满意的人,但因有誓约在先,不宜违背,因此一直单身。侍奉嫡母长斋念佛,"澄心依古佛,力学老青灯"。



丁宁自幼聪颖过人,才华出众。年青时又曾从黄姓技击老师习武,遂善技击。1938年,在上海乘黄包车时,突遇汽车相撞,她反应极快,纵身一跃,从车夫头上窜出一丈多远,显示了她的功夫。又据其晚年谈及,她一人可抵二男人武力。她二十九岁时著《师友渊源录》,即曾记录武术界中师友门派之关系,对研究我国武术流派很有参考价值。



离婚后,丁宁于南京、上海一带谋生,自食其力。1935年,今安徽著名诗人刘夜烽先生之亡妻吴坚(元庄),在扬州国学专修学校读书之际曾师事丁宁。1937年,丁宁奉母避难于镇江东乡一个小沙洲上。次年一月,避居上海。四个月后,嫡母去世,她即伶仃一身流寓上海。



据丁宁在省图书馆的好友张毅先生谈及,在那段时间,曾有某大学拟聘她教书,不知何故,她未去考,有人介绍她参与中华民国史艺文志的编纂工作,为编委。



1941年,丁宁在南京私立泽存书馆任编目员。时南京沦陷于日寇,曾有几个日本军官企图劫走善本古籍,她抵死不从。后来主人陈某赶来解了围。1945年,抗日胜利后,该馆主人外逃(有说自杀),丁宁借债与典当度日,始终保护图书,后来该馆移交给中央图书馆。丁宁被留在该馆管理古籍善本图书。解放军渡江前夕,有人劝她去香港或台湾,她坚辞拒绝。她说:"我不能去当白华。"当时,国民党要人想劫取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籍,她据理力争,不让一书出库,为保存祖国古籍作出了特殊贡献。



解放后,她先在江苏省图书馆工作。到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后,1953年分配到安徽省图书馆工作主要负责古籍的管理。其时,安徽省图书馆收藏古籍约三十万册。她主持组织浩繁的整理、登记、编目工作,同时也作古籍版本的鉴定工作。她的记忆力特强,国学根底深厚,知识渊博,对所保管的古书了如指掌。向她借书,她取出有如探囊取物。每逢读者查阅文学典故,她可即刻告知你出自何书,乃至几卷几页。笔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一次去查《考工记》,她回答得非常准确仔细,同去者为之瞠目结舌。惊叹不已。人称"活目录"、"活字典",她实当之无愧。



丁宁很早就爱猫,开始养猫只是作伴以解孤寂,后来为了防止老鼠咬书,特地在家中大养其猫。她养的猫三代同堂,外婆、姨娘、舅舅都有。她都为之各取了名字。她与猫同吃同睡,与猫同桌吃饭时,一猫一碟,各吃各的,互不侵犯。她养的猫特别有灵性,除"四害"时,猫捉得老鼠先交她剪去尾巴再吃,以使主人上交尾巴让单位统计灭鼠数字。丁宁在生活困难时吃莴笋叶,猫也跟着吃,还不时到逍遥津用尾巴诱捕鱼衔回来给丁宁吃,真是罕见的"义猫"。她视猫如子女,猫日夜与她相依。据说其晚年得病,乃受猫体细菌传染,为一种叫作"波浪热"的难治之症。



"文革"的十二级台风刮来了,省图书馆古籍首当"扫四旧"之冲。省文化系统"红卫兵"冲到古籍部,逼着丁宁交钥匙,要焚毁古书,丁宁坚决拒交。他们又找到一位副馆长逼迫她交。一向小心翼翼的她,一反常态,愤而责问这位领导人说:"什么!要我交钥匙让他们焚书,你是什么共产党员?"接着又转头向那群被煽动的无知青少年说:"要交钥匙,没有;要命,有一条。"失去理智的狂徒用石块砸锁,她就踉跄地扑上去拉砸锁的人。当她被其他狂徒推倒在地时,又紧紧抱着那砸锁的人的腿往后拖,结果被狂徒们踢得脸青身肿。这时她已经是65岁的老太婆了,怎敌得过这班乳臭未干的小毛头。后来,她急中生智,来了个调虎离山计。她说:"你们不是要扫'四旧'吗?我家里有的是。我的旧书你们可以烧,公家的书,一本不能烧。"这样,她把烧书的人引到她家,以自己珍藏多年的古籍为"牺牲品",达到丢卒保帅的目的。她忍痛牺牲"小我",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立下的特殊功勋,后人应当永远铭记。



丁宁的大半生献身于图书馆事业,为省内外知名的古籍专家。1962年,她在一首《金缕曲》中写道:"插架琳琅三十万,老书城不羡黄金阙。"此可为其人生观的概括,亦可见其高尚之情操。1962年,丁宁应邀到黄山参加省知识分子座谈会,听到传达周恩来总理的报告,异常兴奋。1964年9月,丁宁被推选为安徽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6年,她七十五岁时,被聘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1977年,她被特邀为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1978年,安徽省图书馆学会成立,丁宁当选为副主任。后几年,她因严重白内障,未能工作。1980年9月15日,因病卒于合肥,终年七十九岁。9月25日,隆重举行追悼会,《新华日报》等发表纪念文章。1985年3月,其骨灰送至扬州埋入公墓。



丁宁的著作有:

《师友渊源录》(1931年著,中华书局出版)

《室名、别号索引》(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

《还轩词》(安徽省文艺出版社,1985年出版)。





(二)



丁宁是当代著名女词人。



她自幼酷爱诗词。九岁诵唐诗,即深有领会,学为小诗,至十二岁岁已积稿盈寸。以后家庭屡遭灾难,又常为小词以宣泄悲愁寂寞。她曾向骈文学家陈寒光和桐城派散文学家程善之学诗文。丁欲向程学词,程不肯教。她二十三岁时,在程家偶遇扬州著名词家戴筑尧,戴见其习作,惊羡其才气,当即表示愿收为弟子。丁宁当即向戴行三鞠躬礼。次日,备聘礼到戴家行拜师礼,正式学词。数年后,女词人丁宁之名,遂为宁、沪词坛所称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当代著名词家夏承焘即曾向伊索词。



丁宁的诗词刊印多次,早先即有三种不同时期的油印本行世。1957年8月,上海一位教授曾自费为她的《还轩词》刻印若干份,以赠友好。1980年,其学生卓孟飞同志又将其刻印成册,一时索要者甚多。诗词爱好者均以得丁词集为荣。



现在正式出版的《还轩词》,计诗词二百零四首 一- 分五部分。1927年至1933年,为"昙影集",多为感伤身世之作。1934年至1938年,交往增多,得与词学家龙榆生、王叔函、陈寒光等唱酬,成《丁宁集》。1939年至1953年,由于十多年备经忧患及人事沧桑,感慨颇多,或怀念亲友,或感时赋怀,或借物抒情,为《怀枫集》。1953年至1980年,她作词很少,"处幸福之世,为酸楚这音,言不由哀,识者所戒",但也反映了一些新时期的新气象,如吟黄山等词。



约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郭沫若收阅丁宁的《还轩词存》后,极其赞赏,于1963年3月5与给丁宁长信称赞她的诗词"清冷彻骨,悱恻动人",并列举了他喜爱的警句。同时也希望她"脱却个人哀怨,开怀万古心胸"。其后,郭沫若游黄山回经合肥时,曾要亲去拜访丁宁,因她住的只是兴修大楼后留下的破工棚,不便前往。只得派车将丁宁接至稻香楼,叙谈甚久。回京后,又立即写词由书法家于立群写成条幅,而由郭沫若题款,用挂号寄赠丁宁,足见其推许之情意。



丁宁的词主要是继承了北宋婉约派的传统和清代常州的余绪,并加创造,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基本特点是:格律谨严,感情深挚,词醇意远,悱恻动人。她用典虽古奥却贴切。华东师范大学周学美、施蛰存二教授,也都极力推崇其作品。施蛰存教授说丁宁:"即以文采论,亦足以夺帜摩垒。况其赋情之芳馨悱恻,有过于诸大家者。"可见丁宁词所达到境界非常辈可比。省内知名诗词家,如宋亦英等对丁宁词,亦莫不交口称赞,有的知名诗人并常向其请教。



丁宁强调:作词要有真情实感,要有所寄托,否则.千万不要硬作。她解放前的词大多数抒写个人悲愁之苦,情调比较低沉。有些词句,极其凄楚。1940年。她写的《摸鱼儿-咏蝉》,以蝉自喻云:"幽居已是拼憔悴,清楚几回都误。"可见其一斑。全国解放后,一度为她带来了明媚的春天,她因而也写过一些清新明快的词作。1962年黄山之行也启开了她幽禁的心灵,多首吟黄山的佳词,情景交融,意境高旷,构思深细,造句佳隽。这一年的"五一"节,她作词表示心愿道:"出城蹀躞,愿竭平生光与热。"进一步表示了愿为图书馆事业终生献身之赤心。



极"左"路线横行时,她已辍笔无吟。但她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作了抗议和谴责。如1976年周恩来逝世时,她哭了。她叫保姆上街买了黑纱回来,戴在臂上,并写了一首《满江红·悼念周总理》以表深切悼念。



这首词极其沉郁悲壮,感情真挚,慷慨激昂,催人泪下。在词的结尾,她矛头直指"四人帮"。她写道:"以此精诚弥六合,神州士气增英勇。显声威,努力扫欃枪,金瓯巩。"词中的"欃枪"即古人对彗星的别称,以此影射"四人帮"。当时的领导看不懂,因而避免了追查。



1976年秋,她又借地震吟了一首《台城路》,首两句:"惊霆骇浪人问世,藏舟已无余地。"寄寓了她对十年浩劫的愤恨。





(三)



丁宁品德高尚,公而忘私,坚贞不二,堪为楷模。她来安徽后,先后两次将自己在扬州的房产和红木家具无偿地捐献给扬州市图书馆。随后又把她珍藏的古籍,捐献十几部以补充安徽省图书馆所缺的库藏。她死后遗留少量古书也留赠给了图书馆。



她虽出身富豪之家,却一生自甘清贫淡泊。在1963年以前,她的工资每月仅五十多元,临终前,也只每月七十元。她的衣食极为简朴清寒,床上用的是多年的古印花被单。她还要喂猫,晚年又要请保姆。尽管如此,她还挤出钱来帮助馆里生活更困难的同志。晚年人不敷出,只得卖出仅存的少量图书来交房租,而从来不向公家伸手。如遇友人和学生送点食物给她,她不是送还,就是加倍买东西回送,以致后来人家不敢送东西给她。



丁宁性格耿直豪爽,刚正不阿,重承诺,守信义。她年幼从老师陈寒光和程善之学诗文,二人遗著很多,抗战前,他们交丁宁保存。宁沪沦陷时,她的衣物都丢弃了,惟独将两位老师的两包遗著带在身边。十年浩劫时,她用油布包好,埋在地下。"四人帮"倒台后,她将安徽大学冒效鲁教授请到家,向他行磕头大礼,托冒教授交还陈的家属,此时她已七十五岁了。知者谈及此事,莫不唏嘘感叹不已。



丁宁临终时,作了一副自挽联。上联是:"无书卷气,有燕赵风。词笔谨严,可使漱玉倾心,幽栖俯首。"下联是:"擅技击谈,攻流略学。门庭寥落,唯有狸奴作伴,蠹简相依。"此联大可作为她的形象描绘和自我总结。



她的一生在寂寞清贫中走完,但她贡献出的光和热,熔铸在她的事业和诗词中,却永吐芳香。



(本文承苏明同志大力支持协助,并得到安徽省图书馆梁垣祥前馆长及张毅的帮助,特表感谢)






------------------------------------------------------------------
承蒙吴昭谦老先生惠赐原稿,谨此致谢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 马二 
  • 2006-03-13 12:01
  • 1411
  • 1725
  • 0/0
  •  
  • 马二 
  • 2006-03-13 11:39
  • 1857
  • 1721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