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闲聊可以吗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夏榆发表时间:2005-08-20 21:53
所说的人格,对于作品,要的是有决断的纯洁,而在现实里无非便是卓越而萧索(但非消极)的独立,依附、寄生我觉得是不可想象的。我在下面回碧血汗青的帖子时略说到了一些。以《玛丽带了一根钉子去山里 》的作者他们来说,我看他们在生活中都凭借自己能力而在社会游戏规则中显示出并不被贬低和抛弃的优势。

要区分学会思想和艺术,它们多数时候甚至背道而驰:思想是晶体,艺术是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热衷社会价值并且津津乐道:我对所有的宗教教主都表示怀疑,聚众喧哗实在是可笑的事情,真正的伟大者从不渡人,而只在异声同啸中取乐。或者卡夫卡临死前试图把自己的作品付之一炬才是我喜欢的(对世界毫不留恋,对自己也不宽恕)。职业的革命者和政治家必将违心(罗素和爱因斯坦这样的一旁鼓噪者倒还差不多),最伟大的科学家也只关注世界和自身的基本问题,造福人类只是副效应而已。但说这些显得喋喋不休和神智不清。

再引用《玛丽带了一根钉子去山里 》的作者的话如下:

狄金森或鲁尔福那样的人提醒我们,除非迫于生计,最好不要谈论任何关于文学或艺术的二阶命题(再想想历史——一个完全由高阶命题组成的学科),由此,也就排除了“文学事业”这样一无所指的偏正短语(类似的还包括“方的圆”、“中国哲学”、“俄罗斯诗人”、“孤独者俱乐部”,以及下一个句子)。多么遗憾而又令人庆幸。那几乎是宽恕自己并伙同他人的最好的借口。

于是,我也有了如此的理由引用更具说服力的段落去涉及那些不该被说起的事情,以此保持沉默,从而避免咎由自取:

“它或许有时犹如一阵和缓的潮汐连绵而来,使一种深切崇拜的宁静心情充满整个精神。它也许过后又变成了一种更稳定、更持久的心灵状态,这种状态可以说是连续不断地令人激动地使心灵得以激励,产生共鸣,直到最后平息,心灵恢复其世俗的、非宗教的日常经验状态。它也许骤然间伴随着痉挛,挟带着惊厥从心灵深处爆发出来,或许还会带来强烈的刺激,叫人欣喜若狂,心醉神迷,以致出神入化。它有其野蛮的,恶魔般的形式,能沦落为一种近乎狰狞的恐怖和颤栗。它有其原始的、野性的前身和早期表现形态,另一方面它又可能发展成某种美丽的、纯洁的与辉煌的东西。它也许会变成作为被造物的谦卑,面对某种不可表达的神秘而沉默、震颤、哑然无语。”

——奥托(R.Otto)

且愿狄金森脑中的葬礼能令我们再次警醒:

Doing without is a way of being within…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