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我对湘绮总是腹诽的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百晓生发表时间:2004-12-23 11:18
清季诸老,享大名及身而终的,王湘绮算一个
我对他的经史之学,没有下过功夫,不敢多说。单就诗文来说,在清季也算很好,可以排到前五位,但终究不如我心仪的散原海藏(后者是大汉奸,555555555,我尤其喜欢他的字),原因在于矫饰太过。章太炎喜欢湘绮,原在情理之中,二人本来就是一个路数啊。陈石夷距离湘绮,则是矮了一个脑袋。不过,陈石夷和他的徒弟钱钟书一样,又看的起谁啊?

太平天国之战是宗教战争,倒也不是我的创见。我是从老乡萧一山那里偷来的。他也只是一句带过,倒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路。首先,我并不认为太平天国是农民起义,金田诸王中,有穷人也有富人,其共同点则是都是客家人,老长毛清一色是客家人,女人不裹脚,直接上阵打仗,移动迅速阿。我认为太平天国初期大致是种族战争,也就是客家人与本土粤人和满清政府的战争(辛亥革命的客家人性质也须考量。五族共和是辛亥革命后来的口号,开始的口号则是驱除哒虏,才能够应者云集)。在当时,清廷实行种族不平等政策,客家人在科举纳税等各方面军吃亏于粤人,经年累月,终于引发。太平天国的客家人身份,在当时应该是很有号召力的,如果他们能够像孙中山那样明确种族战争的性质,可惜他们却走不出中国历朝历代的底层反抗上层起义的唯一途径——宗教(和基督教相比,拜上帝教当然不纯粹。但五斗米白莲教又是纯粹的宗教吗?)。可资借鉴的是元末明初,韩山童张士诚朱元璋诸人都以白莲教起事(我考,这里的白莲教还还需详考。中国的历史就这点麻烦,不仅群经需要考,诸史需要考,连屁大点事都需要考。所以陈寅恪采取考证杨贵妃的处女膜问题,因为一个处女膜牵扯到政治和礼仪制度),只有朱元璋占据江南半壁改旗易帜,不称颂圣母,而改号逐虏,取得江南儒教知识分子和地主的支持。洪秀全出两广入湖南转战江南,虽然有过几次挫折,前期都是顺利的。到了后期,一方面是内耗,一方面是外部没有新血,尤其是没有得到江南士族的支持,导致了失败。而考量这帮人不支持他的原因,宗教问题不能不放到第一位。这帮人不仅不支持他而且反对他的原因,宗教问题不能不放到第一位。这帮大知,看不起洪秀全的三斧头是一方面,本来不是一陆货是一方面,根本敌视则是另一方面。
以上只是想法,落实到纸面上还需详考啊。
再回头说曾胡左李彭。彭的不仕理由,不是很假吗?当年老曾也借这招玩过啊。中兴诸将中借爹妈和朝廷讨价还价的事情,很多人都干过。而只有老彭是有始有终的这样干,他难道真是至孝的圣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孝顺爹妈只是中段,讨平乱逆只是中上段。曾胡都是有大志而知进退会权衡取舍的人。再说,当时国的概念不像现在一家独大,比国大的是天下。所谓天下,文化和种族。说曾胡和中兴诸将,只是保护自己家门口和为了功名,固然正确,但不足以解释那么多人聚到一堆。物以类聚更不足以说明。
曾胡这帮人,都是老油条,言语谨慎,全集都是自己手订的。说他们反满,肯定找不到过硬的资料。他们也看不上洪杨的宗教观,也不是亨廷顿,自然不会竖起宗教战争的大旗。这些,我想还是要循着他们的学术与思想路数找史料——这样说,似乎不是治史,而是治思想史了。而思想史多胡说,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赫赫,反正老兄于传统史路来说也是异物,为何不再放开眼去尼?

罗尔纲治太平天国史,其功绩倒不在于立论是否准确,而是在于史料。其持论不平之处,比比皆是,不足论。
我惯常说持论平与不平,不在于其正确与否、其是否能自圆其说,而在于其是否自知自己这样说不对而出于各种目的硬这样说。王湘绮论世的眼光,不可说不精到,而其论史,则时有强说的嫌疑。陈石溢读诗的角度,不可说不聪明,而其论他人,则有故意胡说的嫌疑。人非草木,平与不平,都是汇聚于一人之身的,大局一定,细处就须细辨了。经史之学,在大方向确定之后,小处仔细考量步步为营便是。经世致用之学,也可以这样看啊。曾国藩惯常讲礼,他之所谓礼,则居于制度与理念之间。制度,国的根本,理念,天下的思路,前者是细处,后者是大方向。曾国藩一生经世致用,未出于二者之间,而时时圄于前者慨叹后者,所谓带着镣铐跳舞罢了。
以上只是我的空想法,我对晚清史,虽有兴趣,但从未用功。一笑。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 谭伯牛 
  • 2004-12-23 19:23
  • 1786
  • 521
  • 0/0
  •   砍!
  • 北门 
  • 2004-12-23 23:10
  • 19
  • 338
  • 0/0
  •  
  • 百晓生 
  • 2004-12-22 17:46
  • 285
  • 517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