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承诺/梅志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想说就说了发表时间:2004-10-18 14:06
纪念梅志先生,贴其《胡风传》后记
==================================

我终于写完了这本《胡风传》。还是在胡风临终前几天,他握着我的手说:"不得了,他们又在冤枉我,说我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我怎么说得清啊?"他那焦急苦恼的面容,几乎使我的心都要碎了,但又不能哭出来。我抚着他的手安慰他,并许诺说:"你放心,谁也不能再来诬蔑你,往你脸上抹黑了。我会为你说清的。"
这个承诺一直在我心中激荡。我深感到我有责任将一些被强加于他的莫须有的罪名为他洗刷干净,同时也应该将他真正的为人,他真心实意为革命文艺所做的工作,全盘如实地写出来,以留给后人去评判。我觉得,只有后人才更能不带个人恩怨,不计个人得失,定会对他做出公正的评判。于是,我选择了写本全面的传记这一方式。
我大约是从一九八八年开始的,第一次是用第一人称的回忆写了二三万字,失败了,连我自己都对它很不满意。以后开始用编年体重写。第一部分《少年胡风》(本书的第一章《我从田间来》)约有六万字,用的是写少儿读物的手法。我当时也是想先写给少年朋友们看看,如果能得到他们的认同,我就能坚定信心写下去。这次获得了成功,《少年胡风》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后,得到了少年读者的欢迎。
但是,在这之后写的时候却产生了一个风格问题。对象不同了,不应再用少儿读物的形式了。可是我想,还是应以写实为主,虽然有的地方可能会使读者感到太琐碎,会令搞文学的专家们见笑。但我还是要申明,我写的是生活传,对于胡风的文艺理论方面我无能涉及,对于当时的一些政治情况,我没有资料也不敢妄加评论。我的目的就是还胡风以本来面目。说到那桩沉压了二三十年的冤案,由于我看不到内部资料,对它的前因后果无法说清,因此我想为他说清的一些问题,只能是自己亲历的实际情况以及对那些栽诬的澄清和分辩,以便读者从中了解孰是孰非,从而为胡风洗刷掉那些泼在他头上的污泥浊水!
即使是这样,要对他八十多年的生命作一个哪怕是简略的叙述也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早年的事情,我当然不能全知道。幸好我曾带着孩子在他家乡住过一些时,接触到他的家人,听到一些有关他幼年时的情况,我也曾去过他读书的经馆和下石潭老家的"花学",并且还看过他家新修的家谱。
等我打算写这本传时,我又回了一次他的老家,想多了解一些情况,可惜却一无所获。时隔四十多年,不仅是老一辈的人都没有了,连那两处老屋也都无处寻觅了。下石潭过去二哥和老四的住处,只留下一片瓦砾,连树都不存一棵。那古式建筑的花园式的书屋"花学",我想应该还在吧,可是村长用手指着路边几垛砖墙和一堆瓦砾说,那不就是"花学"吗?看来多半是族人拆了去盖自己的房屋了。在过去的黑壳儿墩,现在的恒丰堤大路上,陪同我们的县委副书记用手指着远方,告诉我们,对面那一丛丛碧绿的庄稼地就是你们过去的住屋,后面是烧窑的窑屋所在地。后来你家全部迁到金牛坝去了,那里的土同样可以烧窑,老二和老四两房人现在就住在那里。胡风过去的家园,我再也看不到了,惟有汪汪一片湖水在岸边拍打。不但没有了嘈杂的人声,连飞鸟都未见到。我的心里很难过,只得站在现在这宽阔的公路上,向它凭吊了!我想采访一些族人,但老的一辈都没有了,现在住了很多外姓,要想了解张家在抗战后和解放前后的一些情况,实在找不到可谈的人!
我也曾去武汉想寻访他读过书的启黄中学。地址是找到了,但已成了一家工厂,过去的任何痕迹都找不到。倒是"汉润里"还在,一进弄内就能看到那三个大字。武昌小朝街的房子也已拆掉,了无所存。我还乘旅游之际,到庐山小天池一带去寻访过,也没有找到一丝胡风过去居住的遗迹;至于南京的东大附中,则早已迁走,原址成了另一个大学;只有进门的体育馆似乎还像他说的那样儿。
从我和他在上海共同生活时起,那些岁月至今仍清晰地活跃在我的脑海里。那正是他深入钻研文艺理论的时候,他能够有机会和鲁迅先生交往,得到先生人格力量的影响和感召,在他是终身难忘的。同时,他也接触到许多左翼作家和进步作家,有的还和他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在这部分,我比较详细地叙述了一些当时的人事关系、工作关系和他的写作情况。至于一些仅仅是人事来往,或细枝末节,以及抗战八年时的情况,虽有大量的轶闻趣事,但因为我在为胡风续写回忆录时有的已经写到,并且还很详细,所以我最后还是割舍了,尽量从简,不再写进去。我不想弄成自己抄自己的文章。写到解放后的那几年时,虽然这一段很难写,但我知道,这是读者非常关注的,所以那倒是力图从我的角度写得详尽些的。
最后写到了他失去自由的二十多年,我的心情变得很坏,因为这等于是要我和他一同再受一次屈辱,再受一次惊吓,这使得我几乎无法执笔。好在,这段生活我在《胡风沉冤录》中已有详尽的描述,所以在这里也就简略带过了。
这《传》不知怎地,写着写着就成了几十万字,并且由于精力有限,写写停停,有简有繁,风格不一,最后又因交稿时间临近,不得不赶着完稿,因此写得很粗糙,实在愧对读者。后来,考虑到字数太多,厚厚一大本,会使读者阅读困难,因此在最后定稿时,我又做了一些删节。
我写这本书,主要靠的是我的记忆和胡风的日记及其他材料。我和他共同生活了五十一年,即使在他坐牢时我也陪了他十多年,所以由我来写他的生活传还是合适的。可惜的是,我对他的文艺理论理解得不够深,无能评说,只能说明我所知的一些真实情况。好在他写的书大都已再印,有心研究胡风文艺理论的专家学者不至于为找资料感到困难了。我能向有心再写《胡风传》或《胡风评传》的学者们献上这份资料,也算是尽心尽力了。
这次写作工作,我的子女们都参加了,对我很有帮助。我写好初稿后经他们看过提出意见,我加以修改,再由我女儿整理抄写。起初她是用手抄复写,后来改用电脑录入打印,最后经我定稿,才成了这本完整的《胡风传》。所以说,它实际是我一家四口人的集体创作。当然,如有什么讹误的地方,还当由我负责。
不管怎么说,我花了多年的时间,总算如愿完成了它,可以向胡风交代了。不过,我能想象,如果他活着看到这本书,一定是会骂我的,主要是嫌我太罗嗦太唠叨,由他自己来写恐怕只要十几万字就行了。而这恰恰是我不同意他的地方。有许多事应该由自己站出来说清楚,以免后人猜测或误解。我写这书主要也是为了代他说清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这是我在他生前最后见他一面时对他的承诺!
现在,我尽我的所知所能将他的一生呈献在读者的面前,由于我的精力和能力有限,加之缺少内部资料和档案,缺少那些很宝贵更能说明问题的材料,我只能写成现在这个样子。如有什么不恰当不真实的地方,请读者不客气地指出,那我是非常感谢的!我更希望今后能有机会看到档案馆公布出来的资料,对本书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增补。
我已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就此告一结束吧!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