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前天下雪请进看看这篇ZT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前天下雪发表时间:2004-10-05 13:47
《狂恋大提琴》这个片子谈不上是个特别好的电影。在我看来有点“过”,有对戏剧性情节与情绪的滥用。特别是有些大全景的“渲染”镜头我非常不喜欢,觉得虚张声势。但有一个情节:杜普蕾在姐姐家乡下房子的厨房里拉琴,那是深夜,无处寄身,只能依赖身边的琴,看得还是很让人掉眼泪的。演杜普蕾的这个女演员,有几个表情很象阿飞(阿飞别生气啊:))。

我的一张杜普蕾是海顿和勃凯里尼的,没有听过她的埃尔加(实在是个外行:)),觉得也挺好听的。但是不如罗斯特罗波维奇的那张。1968年,BRITTEN的钢琴。那张听着,就不能做别的活儿了,只好听它。

杜普蕾的故事是个作精神分析与八卦谈资的好素材。资料看多了,人就有点麻木。唉。我有一个朋友写了一点八卦考证。

————————

世间已无伤心人---杰姬.杜普蕾的一生

在大提琴家杰姬.杜普蕾的琴声里,有一种被压抑着的热力。这和大提琴这种乐器本身有关,也和杰姬的性情有关。在看完由杰姬的姐(希拉里)弟(皮尔斯)俩合写的传记《狂恋大提琴》后,我想这两者间究竟有怎样一种互动或制约?

回头再看根据传记改编的电影《她比烟花寂寞》(八卦一:电影里的杜普蕾一家都没有真人好看,包括希拉里的丈夫基弗,倒是巴伦波依姆比真人看着还要顺眼)却几乎看不下去。某名小资写过两篇文章谈这个电影,我很佩服她不看书就这么有勇气就所谓的真实说三道四。但她对电影的愤怒倒不难理解,包括傅冲在内的不少名家们对这电影也都表现的怒不可遏(八卦二:杰姬和巴伦波依姆是在傅冲家里认识的)。电影一味突出杰姬刻薄、自私与不可理喻的占有欲,真实情况远哪有有这么简单?固然传记本身也被人指责说不真实。固然任何事件都可能被罗生门化,但,难道不可把它理解为亲人们在饱受折磨之后不得不探究真相,并一吐为快的产物?

杰姬的天才已不必赘述了。另一面呢?她对姐姐近乎变态的占有欲多出自电影的夸张扭曲,但电影里不乏真实的细节---八卦三:杰姬为什么要和希拉里的丈夫上床?这就是许多人容易不解或愤怒的地方:天才=怪物是典型的大众观点。天才总是特立独行,喜欢做出些惊世骇俗的举动的。可惜这种标签式的论断,对探究真相起不到什么作用。

首当其冲是家庭的影响。要从早年说起。电影一味表现杰姬对姐姐的占有和控制欲望,从书上所说来看,这个占有和欲望的控制对象其实是妈妈。妈妈在很长时间内忽视了家庭中其他的成员,心甘情愿地为这个天才女儿奉献一切。妈妈生下杰姬后不久外公去世,悲痛之下,对死去父亲的爱似乎也都神秘地转移到杰姬身上。后来说不少舆论把杰姬的病归咎于她母亲的压力,希拉里很为母亲打抱不平。妈妈本不是罪人,也非完人。妈妈是杰姬的保护伞,是她的一片天。可惜她的人生,从来就不是风雨不漏的。从书中的描写看来,杰姬的处事方式其实和妈妈有很多类似之处---早年的生活轨迹即有不少重合点:妈妈从小也很有音乐天分,也被父母保护的很好,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是皇家音乐学院的高才生。看起来,杰姬在某些方面是把妈妈的优缺点放大了。

爸爸也扮演了一个令人感慨的角色。据说他年轻时乐观而有勇气,很讨人喜欢,后来却变得越来越敏感、脆弱,在内心铸起一道高墙,难以和外界相容。据姐弟俩后来推测,这可能和他曾在情报局秘密工作过有关。很难说这对孩子们没有影响。爸爸此生最依赖妈妈,妈妈被爸爸和杰姬依赖着不停地拉来扯去,疲惫而无奈。

这一家人出奇的相似,他们都敏感、内敛,感情丰富,在音乐上多有天分,却缺乏和外界打交道,应对实际生活的能力---这是一个难以弥补的缺陷,杰姬栽跟头也就栽在这儿。同样的情形对其他人来说也许是生活的历练与打磨,对他们却有可能造成极大伤害。他们互相依赖,彼此内在有密切的沟通,却又彼此严重伤害。家庭中最易被忽视的成员,没有搞音乐的皮尔斯后来的生活倒最健康实际,

爸爸一度被查出患有绝症,后来在妈妈的精心照料下奇迹般恢复了健康。但爸爸看上去是毫无精神自理能力了。此后,妈妈将母爱都转移到丈夫身上,这下杰姬不但和爸爸变成陌路人,更痛恨起妈妈。对妈妈的一腔依赖之情从此全数转移到姐姐身上。

杰姬和希拉里丈夫基弗的关系是电影的一大卖点,也是电影拍的最无聊的地方---它只表现了天才最为阴暗与不堪的一面,却全然没有做解释,就象只把苹果烂掉的一面展示给大家,却不说明灿烂与黑暗有时本来就是同位一体的。

大提琴似乎是比较成人化的乐器,不大适合孩子练习。而作为天才,杰姬从小就拉琴且用她不合乎规范的风格擅长此道。她13岁就拉后来令她名声大噪的埃尔加,记谱本领一流。这个本性单纯不通世故的少女,灵魂却时刻与成人的精神世界沟通交流,其实已隐含着矛盾与内在的压力。人生在世,许多痛苦都来自肉身与灵魂的矛盾---灵魂想脱离这不自由的肉体而向上飞升,肉身却常常羁留着人在世俗的、中规中矩的生活中度日如年。母亲遗传了她天分,也遗传了她不懂得处理生活琐事的个性。一个不会洗衣也完全不认路的女孩却不得不为了学琴只身去国。在她整个的青春期,她的琴艺突飞猛进的同时,没有人可以教她如何面对实际生活。她在俄罗斯甚至被强暴过一次,周围没有亲人,只有粗暴的医生。

社交明星丹尼.巴伦波依姆也不是罪人,他只是,实在很难了解或解决杰姬早先就有的问题。在音乐上他们无疑心有灵犀,他们因此而相爱而结婚。可悲的是,即便对艺术家来说艺术也不意味着一切。过多的演出,丈夫那个也许过于耀眼特异的社交圈子都是矛盾的来由。杰姬“膀胱有问题”,性生活上对丈夫表现冷淡。有人分析说有这问题的人性交时可能会不舒服,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经验。“而且她的反映可能是投入第一个创进她生活的男人的怀抱”,基弗正是这个人,他的热情早年也许在她心上已留下了深刻印象。

杰姬在精神极度紧张不安的情况下,频繁跑到姐姐家。基弗个性上和杜普蕾家族相反,希拉里说他实际、世故(不知道翻译的准确否),他的爱是希拉里最好的庇护所。杰姬问题严重的多,和她许多方面“截然相反”的丹尼却不能体贴到她了。这本来也不是常人力所能及的。杰姬的悲剧太早就埋下种子,她的生命在冰冷的河流里流淌的太远,丹尼或其他人都很难担当起那样一个负担过于沉重的角色。倒是姐夫基弗更容易和她沟通,体贴她的痛苦---可是,接纳或不接纳也全在她本人一念之差吧。

在感觉被妈妈抛弃,和丈夫又难以相处下去的情形下,她的情绪频临崩溃,人也变得“越来越尖酸刻薄”。这时,姐姐的家成了杰姬想得到的最好去处。情绪最坏的时候,她一个人跑回伦敦,但马上又打电话回来。基弗赶去安慰她,在她哀求下,终于和她上了床。

世间最恸,世间最大的悲悯在此交汇。第二天杰姬乘火车来姐姐家,在月台上,姐妹俩相拥而泣。“在那一刻,我们俩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亲近,在我们私人的防空洞里,分享着无声的隐秘”。一个怜惜另一个,另一个感激这一个,在痛苦的深渊中,俩人贴得更近更紧密了。

八卦四:杰姬是怎样丢掉基弗这根拐杖的?原因简单得几乎难以置信。他们为她找到了合适的心理医生。看到这我不免想,如果能跳过前边的狂乱,直接去找医生岂不好了?这么想也许太过天真,如果这么容易一步就跨过去,人间也许就没有那么多的悲情了吧。何况心理医生虽然可以缓解她的痛苦,却没法解决她的根本问题。沟通恐怕远比性来得重要,理解与包容的爱才有可能是最终的解药。

而理解或包容又谈何容易!每个人活在这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的欢乐和痛苦都是独一无二的。对受者而言,隔膜着被爱被关怀和无爱无关怀差不多。而打破心门的钥匙,也许藏在曲曲折折破损的心房内,也许永远也找不到。

1973年杰姬被诊断出患有“多发性硬化症”,其后病了十几年,四十多岁时去世。在书的末尾,希拉里和弟弟不断地探究她远比从前所以为的时间更早患病的可能,怀疑疾病加剧了她的心理障碍,引发了“激烈的情感危机和全线崩溃”。但这些已经变成永远的迷团,对生者来说,也许最好的纪念方式是避免悲剧的轮回。而对杰姬而言,此生已不再。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