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不如柴火垛/zt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窗前流水枕边书发表时间:2004-09-29 16:12
——第十届全国美展观感

缪哲

杭州的秋天还颇有暑气。中午午饭后,即踱到那名字令人不安的“世贸中心”(所幸那一天是9月15,9.11已过了),第十界全国美术展的“国画展”,便设于这里。
里面仍然是闷热。一幅幅形如巨幛的展品,密麻麻地列于墙上,36平方尺以下的,似已算小幅。在一楼转过一圈后,我就有“撤”意了,一同去观看的的朋友,虽称二楼还有作品,但实在耐不住闷,便溜了出来。上了“的”后,空调的凉气一吹,诗兴就来了,于是给《美术报》的朋友口占一对子,以道我的观感:人物有似全家福,风景不如柴火垛。
美术史上的大幅人物作品,多是纪念性的(所谓monumental),如对某重大历史事件的描绘,或宗教性作品等。人物有主次,相互间,亦有呼应;故人物虽多,但于画面的构成,都担当着某一功能。少了任何一个,画就残了。而这次参展的画家们,似都无纪念性作品的训练,平日所画的人物,不过生活的小景,人物也寥寥二三而已。一旦要塞满36平尺以上的大幅,则两三个人物,就显得不够了,除非放大人物的比例,画面就免不了留白。于是参展的画家们,便选择了机械地增添人物的办法:一个不够?俩;俩不够?仨;仨不够,四个??。反正画面大的很,又没有《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的三月兔,空座虽多得很,却对人大喊“没地方了,没地方了”。于是画中的人物,就如照全家福、或集体照的人,傻楞楞地挤到了一起。没主次,没呼应;从动作、神态里,你推断不出他们上一刻是什么样子,也预测不出下一刻的动作与神态。真是前不见来由,后不见走势。这正是咧着嘴说“茄子”、照全家福者所需的表情与动作。此所谓“人物有似全家福”也。
风景、花鸟类的话,也是这个毛病。为添满画幅,相同的细节不断地重复,由局部看,或还有倚侧与呼应,通幅却乱糟糟的。同一撮草,同一丛树,同一片石,如卡罗尔笔下的柴郡猫那样,一会见于这儿,一会见于那儿,甚至间隔也没有,只挨着一层一层垛下去,只堆到画幅的边为止。我恐怕乡下人堆柴火,也没这样来的。此所谓“风景不如柴火垛”也。
马尔罗的《寂静之声》里,有《无墙的博物馆》一章,说博物馆出现后,画家落笔,潜意识中,就再也摆脱不了展墙的纠缠了。验之这一次美展,这话果然不差。参展的画家们做画,似以展墙、而非他面前的纸为构图的媒介。他们最焦虑的,不是画面的构成,而是展墙的构成;不是这一丛树与那一块石、这个人物与那个人物间的关系,而是我的画与别的画的关系。于是画幅唯恐不大,以夺别的画的先声。但大画有大画之道,不是放大小画即可奏功的。若不熟于此道,就只有拉夫般地凑人数,或垛柴火般地堆草木了。名利场的焦虑之害画也,亦甚矣!
但在一楼,不期而遇到了咱河北画家白云乡的一幅设色山水,似没有上面说的通病。画幅虽也不小,但构图则连贯而畅快,没有垒石头、垛柴火的感觉。风格虽老了点,但如哥尔司密说的,“我喜欢老的,比如旧书、古画、和老妻”。至于其他河北籍画家的作品,也许在二楼吧,我未见到。还是在一楼,我遇到了一名误入画坛的思想家:四屏四王风格的山水的底部,各画有“禁行”、或“左转”的交通标志。我没见到画家本人,否则可以和他谈一谈哲学哩。谈画就免了。
再回到画幅的大。记得若干年前,就有人抱怨过说,过度地追求“展厅效应”之风,可是该刹一刹了。但几年过去了,此风不怎么见杀,反倒越来越猛。评委诸公们,如果也不以此风为然,那咱从下一届开始杀怎么样?若不以我的话为然,则算我白说。大家该怎么拉夫的拉夫,该垛柴火的垛柴火去。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 秋水长天 
  • 2004-09-29 16:11
  • 60
  • 389
  • 0/0
  •   配图
  • 秋水长天 
  • 2004-09-29 11:42
  • 1
  • 711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