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生活的神性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翩若发表时间:2004-05-21 09:10
发现生活的神性

王安忆的新书《桃之夭夭》,是今年看到的一部优秀长篇作品。

和《长恨歌》中传奇女子王琦瑶不同,这部长篇新作《桃之夭夭》以寻常女子为主人公。王安忆不无热情和怜爱地叙述着叫郁晓秋女子的生活。在她那里,平凡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着欢喜。

郁晓秋经历着寻常女人成长应该经历的一切。成长、恋爱、结婚、生子。在生活的每次转折中,在另外的文本都有着另一种传奇的可能性。但在王安忆笔下全然没有发生。生活一如既往地流着,郁晓秋慢慢成长、发现,并享受生活本身带给她的欢喜。

“她这边大声喊‘喂’,那边也是在喊‘喂’,真好象隔了有千山万水。他们没有说上一句话,可彼此晓得是对方。这一刻相当酸楚,郁晓秋是掉着眼泪回家的。可是想到何民伟远远地想着她,又是起心底快乐。”

即便是何民伟的最终离去,她的内心里依然不是抱怨的。她反倒觉得了比旁人的幸福。“她从小就没有目睹过什么幸福,但并不妨碍她欢欢喜喜地长大。她同何民伟的一段,应当称得上幸福,有些情节回想起来都会一阵激动。虽然没结果,但她也是满足的,已经觉得比她周遭的人都好了。”(《桃之夭夭》265页)

郁晓秋生活在常态中,它们没有多少戏剧性,没有激烈的冲突。郁晓秋的身体与精神上由平淡到鼓胀的过程,她整个混沌而又美好的成长过程,没有大风大浪,但这本身就值得记录,值得书写。――王安忆试图厘清生活本身的光泽与意义,寻找生活本身的意义与价值。正如王安忆自己所言,“在浮泛的声色之下,其实有着一些基本不变的秩序,遵从着最为质朴的道理,平白到简单的地步。它们嵌在了巨变的事端的缝隙间,因为司空见惯,所以看不见。然而,其实,最终决定运动方向的,却是它们。。。。。。。它们,便是艺术尽力要表现的。”

以《诗经》中的诗名《桃之夭夭》点题,《桃之夭夭》共分五章。每一章都是以植物点题。与郁晓秋的成长生活暗暗相合。显示了作家对郁晓秋身上生命力的欣赏。被人鄙视,冷落,经历失意、失恋,但郁对生活的态度依然是恬淡的。没有色彩浓烈的环境,没有激烈的冲突、反抗、斗争、矛盾,她辛苦地劳动,并从劳动中得到快乐。生活简单却质朴,与她面对的生活环境之间是和谐。“她就像那种石缝里的草,挤挤挨挨,没什么养分,却能钻出头,长出茎,某一时刻,还能开出些紫或黄的小花。”

王安忆与其说是写的一个女性的成长,不如说是在企图建立从凡俗生活中寻找神性与美好的可能性,是为我们――生活在浮泛消费主义时代的读者建造的一个美好而又令人神往的心灵世界。这个类似乌托邦的世界,有着蓬勃的生命力,生活处处充满细小的光泽与喜悦,而人及生活本身就具有意义与神性。

同时,我也更愿意认为王安忆藉此是为象郁晓秋一样生活着的质朴百姓所唱的赞歌。这在之前她写的一系列短篇小说中已经有了这样的趋向。他们质朴、诚恳、踏实,远离浮华和时尚,对生活热爱、感恩并从生活和劳动中得到快慰。这显然有着王安忆对生活的理解,对美、对神性,对幸福、对劳动及生命力的独特理解。一种有别于咖啡馆与酒吧文化,有别于当下作家们对生活拆解无聊性的创作方法与思维。

在提到沈从文、汪曾褀等人如何从平凡生活中挖掘精神价值时,王安忆说,“‘看看生活’,我们会看吗?艺术其实就是从这里出发的。在这个物质主义的时代,生活布满了雕饰,观念呢,也在过剩地生产,又罩上了一层外壳。莫说是我们软弱的视力,伸出手去,触到的都是虚饰。看看生活,我们看得到吗?”(96-97上海作家作品选《女友间》序)――这是王安忆面对消费主义时代的感慨。也正是这样的理念,使得《桃之夭夭》与当下作品拉开了一种距离。《桃之夭夭》使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作家与同行的一次潜对话,甚至能感受到作家用文字对沈从文、汪曾褀的一次遥遥致意。

小说起于郁晓秋母亲笑明明的故事,类似于传奇的浓烈底子使得郁晓秋的故事多了质朴和原生状态。合情合理又让人惊讶的细节在郁晓秋身上的一一上演,使得这个在传奇中脱出来的平淡故事多了几许泼辣和旺盛的复杂意味。在母亲的传奇之下,郁晓秋开始成长,特有的朴拙使她从一个美丽的“猫眼”“工场间西施”成长为一个母亲和劳动者。也成为了一个女儿的母亲。有如美丽的桃树般,在生活中萌芽、开花、历练,并最终结出累累的果实。这种母系关系的有意梳理,也是颇耐人寻味。

“她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农妇,在自然的、室外的体力劳作和粗鲁的爱中长成,生活的。在她身上,再也找不着‘猫眼’‘工场间西施’的样子,那都是一种特别活跃的生命力跃出体外,形成鲜明的特质。而如今,这种特质又潜进体内更深刻的部位。就像花,尽力绽开后,花瓣落下,结成果子。外部平息了灿烂的景象,流于平常,内部则在充满,充满,充满,再以一种另外的,肉眼不可见的形式,向外散布,惠及她的周围。”(278页)

故事结尾于1985年,郁晓秋32岁的时候。这是一个漂亮的留白,成为母亲的郁晓秋走在阳光灿烂的上海街道,满怀喜悦。这个结尾多少是令人愉悦的,在饱满的阅读快感之外,还有着让人不得安宁的感动。

但是,从1985年到当下,还有着多少路要走?在一个消费主义时代,这个叫郁晓秋的女子,将会走条什么样的路?而在这二十年间,中国社会又发生了什么?郁晓秋身上又会发生什么?她将如何从容应对其后可能发生在她身上的下岗?而她的女儿,那个出生于1985年的小姑娘,是不是将走过一条有别于她的外婆和母亲的路?当作家以饱满的热情赞扬着走在1985年上海街道的郁晓秋身上的成熟与鼓胀时,是否意味着作家对彼时的一种怀念?

当我们在为八十年代从容淡定生活在理想主义光环下的郁晓秋感慨和骄傲时,当下的生存困境也便得以彰显。――小说家王安忆以她优秀的文字对当下人类生存状态做了一次严肃而可敬的思索,当然也有她自己的困惑。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