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读书笔记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南开的裸奔者发表时间:2003-01-16 01:30
这一周主要分两个方面来看书,一个是看《白鹿原》,一个是看一些相关的评论,后来越看越有兴趣,就将《齐人物论》也看了(小说戏剧部分),再就是看阿城的东西。总体上说,这一周阅读量太小,若不是有漂亮小女生的恶意纠缠和管理版面的那档子事,我恐怕已经开始重读《三国演义》了。
《白鹿原》还没有看完,总体感觉是:半部《白鹿原》,不足以平定天下。
陈忠实骨子里透出儒家的精神,小说里面的的朱先生,作者对之倍为推崇,生在乱世,做一大隐,修订县志,夜奔敌营化解干戈,大儒的传统美德都被他给占了。我作为一个传统人士,对朱先生颇为敬仰,但是有两点让我反感:一个是朱先生说话总是说得不透,有点故弄玄虚的感觉,一眼看上去,仿佛是嚷着“天机不可泄露”的算命先生,或者夜观天象的诸葛大师。另一个是家庭观念不太强,城里有个连襟,半部小说看过去,从来没见他去串个门儿什么的。我一向对亲戚看得很重,他们是我小时候快乐的重要来源。再就是官府赠给白鹿村一块“仁义白鹿村”的石碑,算是一个重要的线索,一再的被打倒,一再的树起来,作者的心中,摆脱不了那块石头。
《白鹿原》体现着知识分子改良现实的努力,编撰《乡约》,来约束人们之间的关系和行为准则,陈忠实一介书生,治不了泱泱大国,先拿小村子开刀,来营造一个乌托邦。事实上,未看《白鹿原》之前,我也有着相类的思路,从一个小村子的变迁,来映射时代的发展历程。包括兄弟阋墙、邻村纠纷和言论限制、苛捐杂税等等,《百年孤独》便是这样的经典著作,然而《白鹿原》没有那么魔幻,它是找一个精神依托,一个本不存在的白鹿,给了主人公白嘉轩无尽的希望,此外大多写实,透露着理想主义的色彩,朱先生修订县志那一段,寥寥数笔,不足以涵盖其精神实质。并且,陈忠实更多的是改良,而非革命,看起来不过瘾。当然,理性的来看,从下自上的耐心的改革,是成功率最大的方式。
《白鹿原》里的女人,我比较喜爱黑娃的女人,哎哟,那个乳房,那个撩人的姿势哦。财主的小老婆勾引自家的长工,那一段读来兴味盎然。后来跟着黑娃逃到白鹿村,军队进驻后,几乎每读一个字,我都跟黑娃一起担心他女人的安全。所幸没有大碍(暂时)。黑娃这个人,一开始是个理想主义者,想凭着自己的一身力气,换来女人的笑脸。然而当共产党的春风吹来的时候,黑娃摇身一变,成了机会主义者,历史有太多的戏剧性,黑娃算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我比较赞成文化革命,把那些知识分子(厉以宁之流)送到边远的农村,享受一下劳动人民的生活,看他们回来之后还怎么聒噪。
白嘉轩属于圆形的人物,颇有气魄的年青时代和固步自封的中年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哎,我们农民,就是这个样子。
其他的等看完再说吧。

《齐人物论》看上去是胡说八道,以量取胜的作者将每一个评论走向极端,我们都知道,受到关注的永远是乞丐和富豪。碌碌无为的小市民,不会入我们的法眼。极浓的功利色彩(作者在序里面也厚着脸皮自夸)冲淡一切,作者站在古往今来的最高峰,对一切文学作品指手画脚,有理由相信,00年始发的这股肆无忌惮的风气,将在某一天重演,到时候受到非难的,将是外国的大胡子作家们。

再就是阿城,我从第一次看《棋王》开始,对他的仰慕之心就如江水滔滔。后来看了《威尼斯日记》,对他写武斗中有人死亡的那一段,五体投地的佩服。这两天看了他的一些短篇,感觉上均不及以前看过的作品。例如《良娼》,用词极好,但是似乎太好了,失去了原汁原味的东西,譬如:
“是夜逢春,漫天爽着小雨。雨簇桃花,潇潇洒洒,播一庭清香。宋孝慈进来,收了油伞,撂了行囊,缓缓转首,见半掩在纱帐中的母亲,婉婉约约,一双秋瞳,两黛春山。惊了脸,心里叹了好一阵。 ”
文中的“漫天爽着小雨”,“婉婉约约,一双秋瞳,两黛春山”,韵味悠远,不可言说。然而这哪里是为生计所迫的妓女和弃家远行的旅人哦,倒像一对才子佳人,把那腐臭端到台面上。不过,阿城写文章,字斟句酌,深意存焉,比较合我的口味,因此看起来特别爽。《良娼》故事不是很好,看过了才知道以前曾经读过,对那句“宋孝慈在母亲这里住了两个多月,因囊中羞涩,心里实在盛不下母亲一片温情,便硬了硬心,找个借口,走了。 ”印象非常深,总是疑惑:住了俩月,两个人天天做什么啊,母亲还出去卖么?
阿城的另外一些小说,《刘先生》,《戒台寺》,《灯会》,感觉不太好,透着文人的酸腐气,自甘清贫又有点不甘心的样子,实情是实情,看了心里总归不舒服。但是在《灯会》里面,阿城的调皮劲儿又上来了,比较可爱,譬如,他作为高级贵宾可以去俄罗斯购物,其他没有去的人“便用仇恨和鄙夷的眼光,看着我们这些留下来的混蛋王八蛋!小人!”,也有比较调侃的笔触,例如“这些俄国人有的吃相文雅,有的则吃得十分贪婪。不少人在大厅里摄影留念,或者凑在一起学外国绅士的样子,站成圆圈儿,端起酒杯,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
对阿城这个人,我了解不多,大致是名门之子,家学渊博,现在旅居国外。记得看丁磊的回忆《射雕》的文章里面,提到了在北京看到阿城,饭桌上的阿城特别能吃。
我找了阿城的一张照片,很豁达开朗的样子,这样的一个人,竟然来搞文学,看来是脑子有病。
[nksheng 03.1.16 1:30 am]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