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石三绝(ZT)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佛说八道发表时间:2001-11-13 13:34
版权所有:可可可可 原作 提交时间:20:30:44 11月12日

※弄石三绝

很奇怪的一个题目是不是?想起写这篇文字,还是给驴坛上小爱等等
关于石文化和木文化的讨论给引出来的——驴坛真是为我催生了不
少题目。前些天又看到Pious兄摘梁思成论建筑文化差异的帖子,深
得吾心。不过我这篇文字并不是为了参与讨论而写,而是想写一写我
所见过的石造建筑文化里头非常特殊的一群:石雕建筑。

建筑建筑,当然要“建”而且“筑”,不论材料是石头、砖头、木头
或者其它的什么。但是,还有这样的一类建筑物,完成它的手段不是
“建”和“筑”,而是“雕”和“凿”,也就是说,门窗屋顶俱全的石
头建筑,却是靠一锤一凿雕刻出来的——姑且称之为“石雕建筑”,
当然称之为“建筑石雕”也无妨,因为它本就在建筑艺术和雕刻艺术
这两个范畴之间游移。这世界上留存无数我们称之为“纪念碑式”的
手笔恢宏的古代建筑,它们往往不是宗教建筑就是王权建筑,因为要
在建筑物上追求远超出日常实用的体积、规模和高度——比如金字塔
和故宫,毫无例外为的是某种精神性的需求:表达信仰的虔诚,或者
彰显王权的威严。体积、规模和高度,对于大部分民族比如我们中国
人,这些已经足够让我们营造我们所需要的宏伟或者威严、虔诚或者
敬畏;但对于另一些更沉迷于精神世界的民族比如印度人,这还不够,
他们要在建筑物上寄托强过他人百倍甚至千倍的对神的虔诚和对拯
救的渴望,于是他们寻找到另一个衡量这份虔诚和渴望的指标:难度。
耗费百年以上的岁月、几代人的人生,一锤一刀,把一方岩山切割、
雕凿、打磨成一座神殿,奉献给至高至圣的神祗——这,就是石雕建
筑为什么会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理由罢。这样的建筑物,不用说走遍
地球也找不到几座,在崇尚理性的欧洲或者着眼现世的中国,想来不
会有它们的容身之地。在我所见过的几处之中,以埃塞俄比亚的拉里
贝拉(Lalibera)、印度的爱罗拉(Ellora)和约旦的佩特拉(Petra),
最让我震撼和沉迷;标题中的“三绝”,也就是指的这三处古迹中的
石雕建筑。

东非高原上的耶路撒冷——拉里贝拉石雕教堂群

拉里贝拉虽然被称作“东非的耶路撒冷”,外表上其实和耶路撒冷没
有一点相似之处。耶路撒冷那些金碧辉煌的穹隆、巍峨蜿蜒的城墙、
熙熙攘攘的市集,都是拉里贝拉所不具备的,后者只不过是海拔3000
米的东非高原上一个贫寒破败的山村,距离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
贝巴大约500公里,搭乘飞机的话1个小时就到了——我要老实坦白:
我花了96块美刀买了去拉里贝拉的机票,而放弃了一切陆路手段,
作为一个背包客大大的失格。不过这实在也怪不得我贪图安逸,500
公里飞行1个小时的距离,放到埃塞俄比亚的公路上,巴士居然要走
整整两天到三天。埃塞俄比亚的长途巴士,大约和扎伊尔河的客轮、
红海的渡船、中国春运期间的硬座列车等等一样,都可以算作这个世
界上的“终极”型交通工具的,有机会我会另外为它写一点文字。

拉里贝拉和耶路撒冷的可比性在哪里呢?那就是:它们都是圣城。耶
路撒冷不用说集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三大教的圣城地位于一身,
拉里贝拉则是埃塞俄比亚科普特教(一种古老的基督教流派)的圣城。
耶路撒冷之所以成为圣城,是因为亚伯拉罕在那里与上帝订约、耶稣
在那里殉难,理由充分得很,而拉里贝拉成为圣城的理由却与之大相
径庭。说起来有点像圣经创世纪里写的“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埃塞俄比亚扎格维王朝的末代皇帝拉里贝拉(他的名字就是现在的地
名)说:“我要这地方成为一个新的耶路撒冷!”于是拉里贝拉便成了
圣城。

地球上原本已有一个耶路撒冷,拉里贝拉王却要在非洲复制,当然不
是出于你买了个路易维登皮包那么俺也非买不可这一类的占有欲。在
此王当政的时代(公元12世纪),耶路撒冷被伊斯兰教徒占领,基督
徒的朝圣之路断绝,对此西欧的反应是举十字军跨海东征与穆斯林们
比拳头,埃塞俄比亚尚武不及西欧,便只有造复制品来聊作安慰。更
确切地说,虔诚以至于狂热的基督徒拉里贝拉王要的不仅仅是耶路撒
冷的Copy,而是一次青出于蓝的Version Up,为此他倾注了举国之人
力物力和财力。他选择的指标就是“难度”,他选择的形式就是“石
雕建筑”——11座凿山而成的教堂。

教堂群落的完成据说耗时24年,动用人工超过2万,还特意从埃及
招来玩巨石于指掌的巧匠们加以指导。只是和造阿房宫的秦王朝一
样,大兴土木的结果就是国运中衰,拉里贝拉王死后扎格维王朝顷刻
间化为烟云,拉里贝拉复又沦为一介寒村,唯有那11座教堂历经风
雨,依然——按常理这里该接上“巍然屹立”或者“高高耸立”一类
的字眼,但偏偏对于拉里贝拉的教堂无法套用,因为这些教堂的大部
分除非走到跟前,否则你根本连它们的存在都难以察觉。往往是你漫
不经心地一路走去,突然,在你的脚下——是的,不是头顶而是脚下
——教堂出现了。为什么是在脚下?这就有必要说明一下拉里贝拉石
雕教堂独特的建造方式:首先,在岩山相对平坦的坡顶上开凿一个回
字形的深坑,不是“口”字形而是“回”字形,因为中央的那方岩石
是留着的,只把四周挖空。然后,细细打磨中央那方岩石,雕出门窗
柱廊,掏空内部,修平屋顶,便是俨然一座教堂,所以它的大半身,
其实是沉在山腹之中的。

说句老实话,第一眼看到拉里贝拉的石雕教堂,即使是面对它们之中
最大的一个,感受到的与其说是震撼,不如说是失望,因为突如其来
的谋面,让你很难在一瞬间摆脱用“建筑”这个尺度来衡量它的眼光。
作为建筑,它们并不具备多少你所期待的视觉冲击力:规模至多不超
过一座中型希腊神殿,装饰朴素无华,更何况又是隐藏在岩山的腹中。
但是,当你收拾起失望开始仔细打量,在列柱、窗棂或者山墙上寻找
石与石的接缝而最终一无所获,你心目中的尺度渐渐从“建筑”向“石
雕”倾斜;而当你终于克服所有的怀疑,明白无误地告诉自己:是的
没错,这不是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垒起来的,而是一锤一锤凿出来的!
这时候,想必你该发出你的第一声惊叹了。

教堂本身,似乎并非拘泥于某种样式,依稀有些希腊和拜占庭的影子,
却是因石制宜,各各不同。最独特的当数圣乔治教堂(Bet Giorgis),
它的平面是十字形状,居高临下看去,就好像从山腹中浮起一个硕大
的十字架。这个造型使它赢得了一份特殊的神圣性,同时它也是整个
拉里贝拉最典雅最精巧的一座教堂,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成为埃塞
俄比亚这个国家的象征物。圣乔治教堂以外的10座教堂,分属于第
一和第二两个教堂群,各占一个山头,每个教堂群不仅仅包括数间教
堂,还包括许多附属的设施,诸如将各个教堂贯通起来的阶梯和隧道、
供教士和朝圣者起居的岩窟小屋、洗礼时使用的水池、门楼或者钟楼,
毫无例外都是用同一方岩山打造出来。建筑这个东西,本是垒叠材料
的“加法”,拉里贝拉做的却全是切削材料的“减法”,减法自然比加
法难做得多,而800年前的埃塞俄比亚人花上几十年来做这道题目,
也正是冲着这个“难”字。

第一教堂群的角落里有一座两层高的石楼名叫“亚当墓”,这名字让
我大感兴趣,想知道这亚当是不是圣经上说的那个夏娃的老公,这坟
墓是不是类似于我们的黄帝陵炎帝陵一类的东西,可惜我手头只有一
本在亚的斯亚贝巴Tourist Information讨来的小册子,它并没有告诉
我答案,这时候不禁有些念起导游的好处来。在拉里贝拉遇到的观光
客并不多,不论是成堆的或者打单的,都是由在当地雇的导游领着—
—事实上为了摆脱那些拉生意的大小导游们的纠缠,我不知道费了多
少口舌。我告诉他们:真抱歉,不是因为吝啬,实在是因为我就是喜
欢一个人走路啊。一个人走路,自由是自由,总免不了些损失,比如
面对着“亚当墓”抓耳挠腮却没法问个明白,还有就是迷路。我已经
说过,拉里贝拉的两个教堂群落除了教堂以外,还遍布着大大小小的
隧道和岩窟,相互贯通,一头钻进去,等于进了迷宫。有一次想从一
座教堂的底部上到周围的山坡,上窜下跳地忙乎了半天,两次钻出洞
口都发现回到了原地,只好边喘气边绝望地看着那个给看门人送饭的
小姑娘身影在坡顶一闪,转眼就下到了跟前。不过好在我有整整两天
时间,靠着屡败屡战积累起的经验,总算是走遍了所有的角落。

那些供教士和朝圣者栖身用的岩窟,在我去的8月里大多空空如也,
因为这不是朝圣的季节。据说到了圣诞节前后,会有上万的教徒从埃
塞俄比亚各地涌进拉里贝拉,各个教堂也连日举行盛大的仪式,那时
候,所有的岩窟都会挤满连几个布尔的住宿费都付不起的穷人。虽说
时节未到,多少还是见到了几个朝圣者,大多形单影只,据说差不多
都是徒步而来。他们似乎有一身固定的打扮:上身披一条白布,手拄
一根顶端镶着十字架的铜杖,那十字架的功用我不是十分的明白,因
为有时候看到他们一边喃喃低语一边亲吻着它,有时候又看到他们把
干瘪寒酸的行囊挂在上头。他们总是在教堂四周的树荫底下找一个位
置坐下,取出阿姆哈拉语的圣经一页一页地细读,另一只手上则必有
一把拂尘用来驱赶虫蝇,除了这些不知趣的昆虫,没有人去打扰他们,
他们便也就这样默默地坐到天黑。偶尔看到他们站起身,以为是坐累
了活动腿脚,其实却是走到教堂的跟前,恭恭敬敬地亲吻斑驳的石壁。
对于他们来说,这些教堂本身就是圣物——拉里贝拉的教堂之于科普
特教徒,大约就相当于耶路撒冷的哭墙之于犹太教徒吧。

起先奇怪朝圣者们为什么都坐在教堂的周围而不呆在里头,走进去看
过才明白,这里头实在谈不上舒坦。窗户一般都开得不大,又不点灯,
昏暗而且阴沉,潮气又重。在这样的环境里,没有什么壁画可以捱过
800年的岁月,至多只留下一些漶漫的痕迹,隐约可辨出几个东方情
调的沉静的身影。所有的教堂今天仍在使用,多少挂着些积满灰尘的
帷幔,还有半新不旧的圣像,椅子是没有的,只有一层铺满地面的散
发着淡淡霉味的草席,再就是圣像底下一个半梦半醒的看门教士。真
正的宝物是一代代传下来的羊皮圣经和十字架,这些十字架有着非常
繁复的造型,据说每个教堂收藏的都各不相同。羊皮书和十字架只有
在贵客光临时才亮相,跟在两位贵人模样的埃塞俄比亚游客还有一团
财大气粗的欧洲男女后头,我也算有幸瞻仰了两回,并不觉得有什么
特别。我情愿不看这些宝物,而仅仅是呆在空荡荡的教堂里头,背靠
着浸透了凉气的方柱,就着散漫的光线还有看门教士微弱的鼾声,仰
头看那些依稀还留着凿痕的圆拱。然而这份由你一个人独享的寂静往
往持续得并不太久,突然间,一阵沉闷的鼓点在门外响起,会把你和
看门老教士从各自的昏沉中惊醒,不用看就知道这是一群跳着土著舞
蹈的白衣少女们,正四处追逐着能给她们留下10个布尔买路钱的猎
物。如果你今天已经买了两三次路口袋里一个小钱都不剩,那么,建
议你还是赶快从后门溜之大吉。

和许多靠先人留下的遗迹养活的第三世界“观光胜地”一样,拉里贝
拉的民风在某些方面确实谈不上淳朴,不过看一看遗迹四周那些飘摇
欲倒的茅草小屋,我想大多数观光客多少都可以原谅为了1块布尔穷
追你不舍甚至恶语相向的孩童。即使是埃塞俄比亚人自身,也为着历
史的辉煌与现实的潦倒所造成的巨大反差而无以自持,在俯瞰圣乔治
教堂的小山包上,一个知识人模样的中年人纠缠了我半天,不是为了
钱,而是要我提供“把这个国家从贫困中拯救出来的Idea”,我对他
说真抱歉,我来到这里,为的只是感受你们国家的伟大创造力。他露
出失望的表情:“但我想知道的,是为什么这种创造力到了今天却荡
然无存?”

这却并不是我所能回答的。

(待续)

冈底斯山在印度——爱罗拉石雕神庙

用玛瑙打造的桃花源——佩特拉古城

写着写着就不着边际起来,太长了,想想还是分开上贴。俺见闻有限,
各位驴兄驴妹如果看过这世界上其它的石雕建筑,请多多指教。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