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成功梦想 只说随风而逝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点头不哈腰发表时间:2001-09-12 08:31

网络书业:不谈成功梦想 只说随风而逝

□ 萧三郎

一个人要抬头多少次,才能够看见天空?一个人要要经历多少次失败,才能够听到成功的祝词?请不要说,只有在理想主义的国度人们才谈论梦想。今天的答案它在风中飘荡……

 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眼球战争”,浪漫的美国人从旧金山把Internet的动人传说带到世界各地:一夜暴富的激情,匆忙撰写的计划书,日以继夜地工作,各种各样的会议,哈佛、斯坦福大学的MBA,印度理工学院与中国清华大学的天才少年,年轻而富有的新偶像……世界如此清晰与瑰丽地展现在我们每个人面前:找10个人,设计30个网页,拉一笔投资,成立一家公司,两年后卖掉它或者上市,35岁去加勒比海度假过下半生………

然而,历史用现实嘲笑了这场“新经济”的煽情演出。革命家、传教士和说谎家共同演出的4.5兆美元大戏随着纳斯达克股票的狂跌落幕了。现在从美国纽约到中国北京,满街都是霜冷的人们,冰冷的低气压一直在笼罩这个号称“新世界”的旧世界……

随风而去又一年

对于读书、写字的人来说,网络的一年已经成为记忆,刻骨或者铭心。一个叫做贝索斯的商人,一个叫做亚马逊的传奇,使得网络与书业也有了千辛万苦的关联——在当当书店买书,到博库去看电子书,在黄金书屋里瞎侃,最后在e书时空上“Down”两本新鲜“小资读本”回去炫耀。网络之后的读书空间是如此之大——暧昧与从容,幽雅与快速,智慧和欢乐——我们在互联网的空间里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动和激情。

而一年之后,他们中的很多族群已经风光不再。有的转向,有的掉头,有的在资本的压力下不知所措……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他们的出现、鼎盛和消亡来得如此的迅速,宛如一场春梦。

北大方正、科利华、民营企业家席殊、金山公司、中华读书报以及各种类型的风险投资家以“资本”为诱因,开启中国的“亚马逊们”的梦想——俞渝领军当当时曾发誓“要做电子商务的先驱,而不是电子商务的先烈”。但历史说了:必须得有壮烈者。

是的,必须得有壮烈者。那么就开始选择吧:未来是未来的,今天你就不要有收获果实的梦想,所以以美国作家史蒂芬·金为榜样的博库要败北;亚马逊的传奇已经淡化成生存的压力,所以其“中国版本”当当书店也要为生存挣扎;民营企业家席殊被网络“蛰”了一下,所以退却了……只有壮烈者壮烈之后,坟头才可能长出绿草。而绿草,或许也算是希望吧?!

五种猝死之法和四种生存之道

网络业界的资深人士早在“网络寒流”到来之前就有过寓言:第一:找个大船靠。赶快和国际资本的同类网站或者企业牵勾搭线。第二:找个良港避风。有钱又咋样?互联网企业现在不行就是不行,还是赶快和传统企业结盟。第三:找几个小船捆绑在一起,也可以抗风挡浪。说的则是联盟这一古老的招数。

老托尔斯泰也说过了: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同。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网络业界“裁子裁女”艰难度日的时候,我们回头看看网络书业的历史,看看它的死法和活法的胜算都在哪里?

死法之一:抽身而退  案例:旌旗书店

许晖和席殊的携手曾经是传奇。经过“兵变”、“改旗易帜”之后的席殊害怕了,他显然害怕了触网的“虚妄理想”。纳指雪崩之后,他更加坚定了公司主导业务的方向——传统业务将是对电子商务最坚实的支撑。打不起还躲不起吗?“我们计划将重心转向传统业务,发展连锁店。现在我们在全国拥有130多家连锁店,年底准备发展到300多家,现在的会员是7万多人,年底的目标是20万。”对依旧做着网络书店业务的旌旗来说,网络现在只是它的一个“手段”而已。

死法之二:隔岸观火  案例:博库

2000年4月,博库开站,一帮“海归派”从遥远的美国引进互联网先进技术在中国开启ebook的事业,梦想将人们从铅字的读书阅读状态带入互联网时代的电子阅读状态。目前状态下,公司所倡导的收费下载与收费阅读精神,在这个免费成为通行法则的互联网争霸年代显得格格不入。盗版风行的生存法则下,博库最重要的上游资源——与几乎所有的中文知名作家、作者、学者签约的几千本电子书——的优势也根本没有发挥出来。仅仅是一年之后,博库决定从北京战略收缩到美国,这种收缩也许不失为一种理性的“掉头”。

死法之三:无影无踪  案例:人民时空

利用民族资本的人民时空曾经神气十足。人民时空与人民出版社等200多家出版社建立了合作关系,一网几乎“网断”了中国出版的所有上游出版资源。不过除了弄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模式之外,在传媒上人民时空没有了声音。也许,抽身而退之外,无影无踪也不失为一种体面的死亡之法。

死法之四:卖主求存    案例:黄金书屋

黄金书屋作为一个个人站点,曾经在中国互联网业界名头很大,险些就有了“上网读书不识黄金书屋,再称网虫也枉然”的感觉。就是这个黄金书屋后来被多来米网站所收编,再后来又被四大门户之一的lycos收购。有论者说:黄金书屋作为一个跟班,不过是被资本利用的棋子。难道这就是中国个人站点最好的命运?我则不以为然,生存是最大的现实问题。 同时举头三尺有古训:“留得青山在,还怕没柴烧?”

死法之五:坚守自道  案例:当当书店
  
做图书数据库起家的当当网上书店,把一个传统书店的架子搬上了网。在中国网络书店里面,它是最象“亚马逊”的。对于圈钱、IPO、折腾路数上的失败者,当当现在说的最多的就是它的钱可以用多久多久。俞渝当时曾发誓“要做电子商务的先驱,而不是电子商务的先烈”。其实说白了就是:坚守自道!坚持就是胜利!

活法之一:转土重来  案例:中文在线

中文在线是个清华大学的学生公司,曾经风光了一段时间。后来也遭遇到了资本的压力,被迫停办了一段时间。不过最近好象又开始插足新领域的旅程——转土重来——有媒介报道说是“凤凰陧磐”。这个评价太高了,但是在活法上,或许这是一种。

活法之二:崎岖小径  案例:金山卓越

金山卓越也是做卖场格局的模式。图书、音像,样样都来,举止和动作很象商人老榕的my8848。不过卓越突出的就是低品种和高折扣。如果大家以为库存得在20万以上才算一个网络书店的话,那么卓越的战略就是“剑走偏锋”……大家都上了阳关大道,我却爱上了崎岖小径……但是,这个崎岖的小径可能就是通往幸福的正确方法?

活法之三:传统“婚姻”  案例:贝塔斯曼

 贝塔斯曼1997年和中国科技图书公司合资建立书友会。1999年俱乐部成员70万人,现有150万人,号称最大的图书俱乐部。会员的不断扩大,为BOL China提供了门户网站最为稀缺的有效用户。而在这个网站的背后,是一个掌握了巨型消费群体的网络销售终端……书友会的存在,成为贝塔斯曼在随时可能遭遇政策壁垒的“沼泽地“里扔下的块块砖头,帮助贝塔斯曼在中国的土地上站稳了脚跟。

活法之四:名声在外    案例:e书时空

美国网络业界有两种人:一种是web man, 一种是dot  comer。前者是用互联网来生活的人,后者是用互联网来赚钱的人。e书时空站在商业网站之中,怎么看都是一个另类:它纯粹是来玩互联网的,而不是来被互联网玩的。也是,商业网站牛的时候,它也牛。商业网站黄了,它照样牛。也许,真正的互联网使用者喜欢的就是杀猪杀猪屁股——那是另外的一种搞法——也是一种永远让名声在外的生存之道。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啊?
  • 二妮儿 
  • 2001-09-12 10:33
  • 16
  • 381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