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写得很好

论坛:寻音觅影作者:zihuatanejo发表时间:2011-08-06 11:07
我非常理解他的感受。整体上,讲的是他音乐感悟的历史。
 
前面讲的是音乐懵懂期。 在压抑、枯燥而平庸的年代,对一个处在逆反期的初中生,他能做的出格一点的事情,不过就是把书卷起来,掖在口袋里,或者踩着鞋后帮走路,算是对平庸的一种反抗。音乐的出现是对他的抚慰,包括那位嗓音圆润的音乐老师。对简谱的迷恋和胡涂乱画一些所谓的乐谱,不过是出于无聊,也有一点虚荣。我理解这些,我记得我那时装模作样画一些别人看不懂的电路图,三极管二极管,电阻电容,胡乱地连在一起,除了因为兴趣,很大程度是为了向同学们炫耀。同学们虽然说不出什么,也明白我是胡涂乱画,但我乐此不疲。
 
不过这证明了他对音乐是有宿慧的。我相信,喜欢某种东西是出于宿慧,没有宿慧,后来再怎么教导也不会有兴趣。
 
然后讲了他的音乐历史。他是从巴赫温暖、平和的英国组曲开始的——这也是宿慧,很多人是从贝多芬或者柴科夫斯基开始的——然后是肖邦、贝多芬、 莫扎特、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海顿和马勒,这是典型的音乐欣赏过程。他特意提到了布鲁克纳,很多人不喜欢布鲁克纳,他的音乐有戏剧性,象瓦格纳那样,庄严,充满对神的敬意,但没有瓦格纳的戏剧性冲突。布鲁克纳的音乐与巴赫在外表上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前者在巴赫面前显得非常笨拙,但有一点,两者的音乐都充满了对神的尊敬,由衷的敬意。这是余华为什么能最后回归到巴赫的基础。
 
之后,又经过了巴托克、梅西安、莫扎特、蒙特威尔第等等,回到了巴赫。所有的繁杂都是幻象,神的世界是简单的,如同爱因斯坦的E=MC2,这样的简单公式描述的世界。所有的手段,也可能不及巴赫的一段简单旋律,巴赫的音乐化繁为简,虔诚是浸透在音乐的骨子里,没有哭号,没有哀伤,有的是内心感恩的喜悦。
 
“巴赫就像巴赫,正像上帝就像上帝一 样”。我理解他最后会喜欢巴赫。一切从前面的英国组曲就开始了,后面一切都是命运中的磨难。
 
然后,再回头看看当年的那个少年,那个内心充满不安音符的少年,所有的人是不是都有同样的过程呢。那些音符或许没机会演奏,即便演奏了,或许最终还是要回到巴赫,在神——或者是信仰的引导下,离开喧嚣,回归宁静。人生即便如《活着》里的福贵老汉,跌宕起伏悲惨不堪,甚至家破人亡,不也是要淡然地活着吗。倾听巴赫,不如说是倾听他的信仰。一切似乎都很重要,但信仰才是最重要的。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zihuatanejo于2011-08-06 12:07编辑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就是
  • zihuatanejo 
  • 2011-08-07 21:40
  • 31
  • 834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