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故乡》 -- 再谈莫扎特的C大调奏鸣曲(K545)

论坛:江湖兵器作者:文思不动发表时间:2011-04-05 01:39


Mozart-K545-Andante-Notes

 
 
谢谢Zi老师和大家的热心推荐和精辟的讨论。的确,同样一首简单“浅显”的儿歌,就好象按菜谱炒豆芽,每个人炒出来的味道都不尽相同。

在ZI老师推荐的那几个K545第一乐章的版本里,Ingrid Haebler也许是最难理解的,因为她和我们通常熟悉的那个轻灵流畅的莫扎特相差甚远。

我冒昧狗尾续貂,再补充一个更加“另类”的K545版本: 阿劳(Claudio Arrau)晚年在飞利普灌录的那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iCld3wZGPA
(可惜在土豆和优酷上无法找到)

这个K545,给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可以用重缓稳几个字来概括,这和我们想象中的小孩子蹦蹦跳跳几乎是反过来。这也难怪,阿劳擅长的是德奥体系里那些贝多芬和勃拉姆斯式富含哲理性的重型作品。他的莫扎特,音质虽极为丰满圆厚,但总体的处理却显得老成,稳重有余而灵动不足。你听那些大段大段本应是非常轻盈流畅的十六分音(semiquaver runs)和快乐的颤音(trills),到了阿劳的手里显得是那么的平稳,甚至有点象笨手笨脚的老头。有好几个地方,他居然“危险地”用了一点弹性速度(rubato),几乎把一气呵成的流畅乐线打断了。

阿老这位钢琴大师为什么会这么处理莫扎特?这个问题曾经让我迷惑了好久。

=======
第二乐章,行板(Andante)

可惜ZI老师在他的文章里没有贴这个乐章。其实,这个乐章更能反映出莫扎特清而不淡,甜而不腻,至真至美至善的魅力。

在经历了第一乐章的蹦蹦跳跳以后,音乐到这里平静了下来,缓慢了下来。左手的烘衬基本上通篇都是简单的阿尔贝蒂低音;主旋律则是一首恬静的,非常具有歌唱性的咏叹调。音乐是如此的单纯,宛如一股从雪山上流淌下来的泉水,清新纯净,一尘不染。只有到了中段,转上平行的g小调,暗了下来,让人觉得有丝丝的凉意。一分钟以后,音乐又转回到明晰的G大调主音上了......

这个乐章好的演奏实在很多。虽然貌似简单,初学者(比如我们家的那位)很容易弹得很刻板很机械,甚至王雨佳小时候的那个视频(国内国外的网上很容易找到的)也存在这个问题(不过小雨佳的指法相当的漂亮!!)。我个人认为要弹好这个行板,最最重要的是体现出其歌唱性(如歌的行板),一定要弹出莫扎特歌剧里抒情咏叹调的味道,比如《肖申克的救赎》里的那段微风。

在这里我只贴一个样板本,还是内田光子的,好像这是她在录音棚灌的那个。以前在YouTube上还有她的一个现场安科版,比这个还要好,只能用‘ethereal’来形容(脑子里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中文形容词),可惜最近已经给YouTube删了。

K545 Andante - 内田光子(土豆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D79i20W4ebE/

======
心的故乡

莫扎特的音乐就是这样,单纯透明而完美,至美至真至善。这种心境,在天真无邪的孩童时候每个人都有。人长大了,经历着世间上的风风雨雨和酸甜苦辣,“成熟”了,老练了,世故了,心却没有了着落。后来终于有一天,你回过头来,重新发现莫扎特,在他的音乐里,突然看到了深埋在你心底里的那一点点真和善。刹那间,你的心好像是一个孤寂飘零了数十载的游子,又回到了儿时的故乡......

我于是明白了,为什么六七十岁的阿劳会刻意地把K545演奏得那么重,那么拙,那么严肃。

因为他弹的,就是一个终于找到了自己故乡的老人。而你,只有很仔细地聆听,才能透过那饱经风霜的滞拙的外表,看见那颗纯净依旧的童心。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