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迷迷地又露一小脸儿

论坛:江湖色作者:老问号发表时间:2009-08-14 15:07



刊登于中国摄影报2009年8月11日第3版,第64期
文章二篇
美女记者黄丽娜的《 江湖色:摄影论坛的十年网事》
本网名湿人橡子的 《网络时代的多向度美学探寻》
 
 ***************************
 
谁都不会否认,摄影的快速普及与数码相机和互联网的出现有关。短短十余年间,那些争论着用胶片相机还是用数码相机的摄影爱好者们,早已被商业化了的摄影网站所吸引,不会上网肯定会被影友们视作很老土的事情。热闹的摄影网站,喧嚣的摄影热潮,因互联网而生的便捷的交流、拍摄与发布的权利,时不时在虚拟空间里冒出的热点与八卦,当现实中的种种摄影现象开始向互联网转移时,我们是否知道摄影与互联网结缘的渊源,是否知道——
 
江湖色:摄影论坛的十年网事
本报记者 黄丽娜
 
    正如同梦想与现实往往只一步之遥,网络传奇和真实生活也经常似曾相识。早年间,习惯见面说话的前辈呼朋唤友谋划起事,轮到年轻一代,干得还是同好相聚这码事儿,不过换到了网上冲浪,此间光阴已流转。当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渐近尾声,号称“中文摄影第一论坛”的“江湖色”也将满10岁。有很多人知道江湖色,因为它非常有个性;也有很多人没听说过江湖色,也因为它太有个性。他们的“个性”就是有违“网络=人人机会平等”这一早被认同的游戏规则。江湖色从成立之初就定下了严格的准入制度,即必须通过评委会的审核,才能获得会员身份并取得贴图资格,以此保证图片的质量,维护更纯净的空间。
 
成立得早,网络骨灰级人物牵头
    1998年12月1日,四通利方宣布海外并购,成立全球最大的华人网站“新浪网”。彼时的中国,上网的计算机70多万台,上网用户仅210万,卓越网刚打算卖书,第一家网上银行业务才启动……
    当新浪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时,有一部分人却悄悄地撤了,包括西祠胡同、凯迪网络、天涯社区、清韵书院、球迷一家等都是新浪的元老们另立的山头。这群中国最早的BBS玩家之中就有一群身在北美的华人摄影爱好者,他们当时占有着互联网和摄影器材方面的优势,平日喜欢拍拍山光水色,贴贴图发发感慨。也许预感到了互联网的繁盛,认为人气冲淡了论坛单纯的快乐,1999年7月4日,也是美国独立日,用此前得到的一个转让的域名,江湖色宣告成立,从中国网络时代的第一个摄影论坛“新浪摄影天地”退出,跻身泡网俱乐部(www.paowang.com),成为江湖论剑(时政体育)、江湖谈琴(文学)等几个论坛的同门,全名曰“江湖绝色”。网络名人老榕、王小山、李寻欢、和菜头、木子美、钱烈宪、北京厨子……都曾活跃在泡网上。
    江湖色从大众网络的出走,就预示着他们会选择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估计他们自己也没想到的是,这条路一走就是10年。想进“江湖”就必须提交10张照片、个人简历和手头的器材资料,对于这样的申请审核制,鼓掌者说他们是一群有灵魂的人,早早看透了网络繁荣幕布下的泡沫;扔鸡蛋的则说他们不合时宜,早晚会回归网络主流……向左走?向右走?10年了,整出点儿动静的同时,江湖色也自然地站在了十字路口。4月底在北京798的映画廊做影展时,江湖色的骨干人物和专家学者们坐而论道,对于变还是不变、怎么变、会不会影响宗旨展开了讨论,毫不讳言他们的困惑。
    江湖色乃至他们栖居的泡网,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了“沙龙”,这个法语译音原指法国上层人物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从17世纪,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贵妇)把客厅变成了社交场所,聚集志趣相投的戏剧家、小说家、诗人、音乐家、画家、评论家、哲学家和政治家,呷着饮料,欣赏着音乐,谈着有趣的话题,无拘无束。后来,这种聚会被称为“沙龙”,并风靡于欧美各国文化界。
 
气宗之宗,胜在精神而非人气
    当年从新浪分离出来的还有一批器材发烧友,2000年1月18日,南宁网友薛建平(xitek或老西)创建了专门针对相机镜头的器材交流网站“色影无忌”,提出了“没有照相机就没有摄影”的口号。自此,以江湖色为首的重照片轻器材的“气宗”,和色影无忌的重器材轻照片的“剑宗”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因各有拥趸分流而治。2000年4月28日,二者结成网络联盟,内外兼修一时传为美谈。然而,性格决定命运同样适用他们,走到今天,江湖色审核制的结果是不足二百名会员,而在色影无忌上注册的已经高达百万。
   江湖色躲进小楼成一统给人造成了错觉,不少人都以为他们是先有线下组织后有的网络论坛。2001年初,《南方周末》对泡网俱乐部做了一个整版的报道,其拒绝一切广告和商业的特点得以公示,一时成为网络“桃花源”。江湖色在公众中的认知度也在这次集体亮相中增强,那些好看的照片和深度的讨论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至于“没钱是万万不能的”问题,10年来,论坛早已形成规矩,发生费用由几位主力公摊,如果只需要卖卖力气,那就是纯义务的。
    江山坐稳,人事方面有点儿变动在所难免。2002年,创始人“北美群狼”中的几位因为内部矛盾离开,曾经每帖必回的负责任的版主出走,论坛内的积怨爆发,江湖色一度陷入危机。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因此次的人事变动,使得江湖色的核心从北美转向了国内,由原来的风光主导慢慢趋向纪实及更多元的风格发展。要说完全没动过商业化的心思也不属实,“北美群狼”就曾经考虑过把江湖色实体化,但因为控股权分配不均的问题,此事告吹。复杂的人事关系在现实中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却能在网络上演绎得刀光剑影不留情面,网络剥掉了每个人的附加值,剩下的就很真实了。是谁说网络是虚幻的来着?
    然而,无论拍摄什么推广什么,江湖色的魂没变——因为小众而特别,因为特别而令人渴望。
 
我行我素,俱乐部的那些弄潮儿
    创办初期的风光也好,中途转型的纪实也罢,还有当下的观念,甚至逗你莞尔的情趣小片,江湖色友们一向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虽然他们游离于主流之外,说不上来摄影圈里的掌故,认不全摄影名家和大腕儿,但他们的照片与话题总能切中要害,找到这个社会追逐的、需要的、迷茫的、期盼的。范本式的呈现和人有关,看看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吧。艺术家、商界“白骨精”、媒体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精英化的人群。
    先说纳纳,外表清秀、内在热情的一个小女子,泡网的老板,事必恭亲,跑前跑后,江湖色的版主、资深泡菜们常常亲密地围绕在她身边,虽然她家住大洋彼岸的美国。版主“速度”从来没有做过任何与艺术有关的工作,误入影像歧途后他说“摄影是生命中的盐”,版主都是见多识广的,杰作随处可现,当拍到一张迥然不同的照片,“速度”说那种幸福感是旅游、泡温泉、吃生蚝都无法比拟的。“梦曦”,外企高管,2006年冬天前往西藏,深入高原挑战自我,2007年西藏专辑《眸子里的光影》举办影展。“那么蓝”,北京青年报评论部编辑,江湖色上的主力写手。我们熟悉的名字还有付羽、魏来、于翔,他们在江湖色各有另外的名字,在映画廊的影展上,魏来那些纯真的照片很受欢迎,20几幅销售一空,“那么蓝”说:魏来的调子符合中产阶级的欣赏口味。
    有人说江湖色就是个私人俱乐部,与线下的陕西摄影群体颇有些神似,只不过互联网时代,他们搬到网上活动了。二者都乐于守着一种私属感,但是,江湖色少了陕西群体那份时不我待的焦虑,多了一份率性而为的快乐。
 
关于改变,该守的还是不会变
    其实,江湖色的定位毋庸置疑,说人家自娱自乐、清高居傲都无所谓,10年大旗不倒就是最强有力的证明。常识告诉我们,当这个时候,改变显然不能以大刀阔斧式的,否则就会牺牲一些不愿意看到的代价。稳步前行中,江湖色的首选是调整步调和添加有益的补充。
    最显而易见的,江湖色近期已经改版,界面略做微调,背景换了清新的白颜色,但论坛传统的树状依旧保留。其实没怎么变,但论坛的主流60后、70后还是表示不太适应,这是个怀旧的人群,没办法,如果一段时间后再做其它调整,他们大概又会怀念现在的了。混江湖色的也有80后,只是不太活跃,再往后就出现了断层,经常从各种渠道听到的冉冉升起的90后在江湖色毫无踪迹。
    重中之重,会员审核制是江湖色准备坚守的,而且将继续严格下去。“速度”说在这里必须解决基础技术,但是对题材非常包容。他介绍说江湖色的“常委会”共有7人(这个数字让人联想到“竹林七贤”,渴求自然,不屑世俗),能否晋升为会员即由这个核心层来决定。有时他们的通过率低到10-20%,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因为有些资深网友在别的论坛相当吃得开,却遭江湖色的无情拒绝。他还听说,有位网友通过了江湖色的审核后,竟然摆酒邀友庆祝。目前的会员虽将近200,但活跃值高的只有百余人,时间久了,势必会影响论坛的活力。于是,江湖色打算在审核制之外,增加“邀请入会制”,以期推广江湖色的理念。
    “造星”也在江湖色的计划之中,魏来的作品在映画廊的成功运作给了他们信心,横向看看,类似的案例比如fotoyard,就会经常推出论坛上优秀的会员和作品,线上线下齐动员地进行宣传,藉此树立品牌,吸引新会员。但是网络与现实的水土不服是不容忽视的,在映画廊举办的影展和研讨会算是江湖色初试牛刀,有成功有不适,此中经验得失他们也在总结之中。
    已经纳入日程的还有看片会和出版。其中,看片会是一个使用率较高、相对容易操作的线下活动,凭借江湖色多年的地位和资源,找到适合的场所应该不成问题,其余的就是组织会员和图片了,让我们拭目以待。而出版的难度人所共知,且江湖色要求甚高,这本尚未定名的出版物必将花费他们很大的精力与物力。几位常委倒是心里有谱儿,因为自己人就有在出版界的,必定能少走些弯路。
    说起来,泡网的服务器也是几经漂泊,说起这事让纳纳头疼不已。美国、北京、厦门、福州,此中曲折不足外人道,现在终于又回到北京,一颗心总算能踏实些日子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还是那句老话,江湖色偏就取了这么个名字,五彩斑斓也五味杂陈。大家心里明白有些东西是不能摆在一起比的,武林大会只是金庸、古龙的小说罢了。无论是与江湖色同龄的色影无忌等老牌子,还是雨后春笋般的新贵,如开心网、Facebook、Twitter,以及数不尽的空间、社区、论坛……是鱼是龙自有评说。那么,江湖色的江湖地位呢?大概我们还需要再等一个10年。
 
 
 
网络时代的多向度美学探寻 
                 那么蓝
 
江湖色有一句口头禅,叫做“我们摄影是为了相聚”。这或许让他们看上去不够专业,但其中也传达了另外一些重要含义。
首先是他们的摄影心态非常轻松。尽管他们也像摄影家那样起早贪黑、在大地上奔走,但他们并不过于在意是否拥有摄影家的专业头衔。此外,他们彼此有一种身份认同感。他们是中国最早接触网络的摄影人,他们比前辈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自由的观念、更灵活的摄影技法,他们因此显得更前卫。他们不仅完全革新了摄影的交流方式,也改变了摄影爱好者登堂入室的传统路径。这种对父辈旗帜的放弃,对意识形态幽灵的不以为然,是江湖色、也是整个网络摄影领域最为进步的意义所在。
在江湖色200多个会员的数万张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些很明确的摄影观念与美学主张。网友“JURA”是江湖色的摄影“理论家”之一,也是在摄影实践中力求探索影像边界的一个。他最早喊出了“20mm万岁”的口号,把卡帕的名言推向了极致。他还主动放弃发烧友级别的器材,在摄影大众化潮流到来之前,就开始尝试“小机摄影”,他用各种不入流的卡片机,在地铁、车站、街头咖啡馆、海滨浴场等最贴近身体的地方,拍出了大量热辣的照片。与他相反,“于翔”则努力强调对摄影的控制,这不仅意味着控制现场的光线和气氛,控制器材的临场表现和照片的后期制作,还最大限度地控制情感对影像的介入。他那组名为“始乱终弃”的作品,让人想起英国诗人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摄影者虽然不可避免地浮现在他的创作中,但完全是面无表情的,从那种极度的克制中,悠然而生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快感。
在江湖色,喊话式的意识形态表达并不是主流,但网友“INKCN”和“疯语”两位网友的作品还是尽可能表现出对当下的关注。前者的《完美中国》以讽喻的方式,撷取市井间最寻常的景象,却流露出对当代中国语境的深层思考。后者的《城市地理》更为含蓄而内在,但通过镜头运用而形成的影像并置,反映出特定时期中部城市的“生成”状态。有意思的,网友“CONTAXXX”完全放弃了思想在影像中的地位,反而让他的摄影作品拥有了一种早期印象主义般的恬静活力,每一个朴素的场景都带有梦境的意味,连简单的影调都仿佛带有旋律。他这种反朴归真的尝试,在不少江湖色会员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江湖色把唯美的风景照称作糖水片,这不乏几分调侃的味道。其实,随着旅游与摄影的门槛不断降低,糖水片已经成为网络摄影最常见的作品类型,西藏的冰川、新疆的白哈巴、内蒙古的坝上草原以及美国的大峡谷,这些“美好的”题材都已经变得烂俗。不过,在近乎泛滥的甜美风景中,江湖色还是贡献出了一些很特别的内容,像网友“速度”的大量风景习作,把古典美学中的气的思想,融汇在大广角变形的空旷地带里,让人对摄影的空间维度产生深刻的印象。
江湖是个有故事的地方,江湖色则是个有故事的摄影空间。在那里,人们能看到当代摄影的一种新鲜生态。那不但是对商业气息的超然与漠视,更是对既定规范的大胆僭越。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