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 Etienne DAHO

论坛:寻音觅影作者:日落酒馆发表时间:2003-02-24 17:01



Biography: Etienne Daho
----------------------------------------------------
http://www.etiennedaho.com/

Etienne Daho(伊天 达荷)1957年1月出生于Oran(奥兰,阿尔及利亚西北部港市),父亲是名士兵,母亲是药剂师。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DAHO的父亲抛弃了家庭,给DAHO造成永久的创伤。他和二个姐姐被送到在海边开小酒馆和杂货铺的祖父家里,店里的自动唱片点唱机让他有机会听到各种音乐。

战争结束后,他随母亲和姐姐移居布列塔尼(法国西北部)的大学城,开始受到60年代音乐的影响,他是法国60年代歌星Francoise Hardy和地下丝绒的LOU REED的狂热歌迷,他开始不断收集Nico,,Lou Reed,David Bowie,Brian Eno等人的专辑。

1976年,19岁的DAHO第一次到伦敦,蓬勃发展的朋克运动给他巨大的震动和鼓舞,尽管从未受过正规的音乐训练,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开始了音乐创作。之后他又放弃了学业(主修英文),全身心地投入到他喜爱的音乐之中。到1978年,他终于在雷恩地区组织了一场音乐会,参加演出的乐队包括Marquis de Sade和Stinky Toys。1979年6月雷恩年度摇滚音乐节上,DAHO参与了临时乐队"Entre les deux fils dénudés de la dynamo"的演出。在朋友的鼓励下,DAHO录制了一些DEMO带,得到英国VIRGIN唱片公司(当时其在法国的分公司尚不知名)的赏识,并与之签约。

1981年,DAHO在VIRGIN旗下出版处女专辑"Mythomane",虽然销售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评论界给与了很高的评价。1982年DAHO参加了Fête de la Musique音乐节的演出,并于同年正式进军巴黎。

1982年底DAHO出版了单曲"Le grand sommeil",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被选入美国出版的《法国制造》合辑。这一切给了他极大的鼓舞,在Arnold Turboust 和Franck Darcel的帮助下信心百倍地投入了第二张专辑的创作。

1984年5月,DAHO出版了第二张专辑"La Notte la Notte",迅速进入法国专辑榜首位。《世界报》(Le Monde)甚至推出整版来讨论DAHO现象。同年7月,他在纽约著名的Danceteria Club进行演出,引起轰动。

1985年发行了"Tombé pour la France",取得成功。

1986年,达荷狂热(Dahomania)席卷法兰西,29岁的DAHO成为法国80年代的流行乐坛领袖。其后,DAHO前往伦敦录制新专辑,与实验舞曲音乐人William Orbit合作。

1987年DAHO获得European Video Award,同年发行新专辑"ED Collection",把以前的作品重新混音制作。

1988年初DAHO重返伦敦制作新专辑"Pour nos vies martiennes",6月1日发行当日就卖出了10万张的惊人销量。确保了1989年《火星人》巡回演出的成功。

进入90年代,DAHO的音乐日渐成熟,更多地与国际性乐队和歌手进行合作。不断出版新专辑并进行巡回演出。1998年底,DAHO出版了20年回顾专辑《DAHO SINGLES》,选取之前19张专辑中的最佳歌曲。包装分2种,其一为单碟装,其二为20张碟,每首歌一张,包括MTV,超级豪华。广州市场上前者卖5元,后者要卖50以上。

2000年,DAHO出版新专辑"Corps et armes"(封面如上图),但是他不再愿意抛头露面,远离媒体的关注。

2001年,DAHO出版了在比利时巡演的现场版双碟专辑,包括许多重新编排的作品。其中有一首甚至有大段的二胡独奏。

正象Guibert所说的那样,“DAHO的成功并非运气使然,他代表了他所处的时代。”和其他的法国音乐人不同的是,DAHO是法国80至90年代流行音乐运动的代表符号。他的创新精神和出色的音乐才能,让他成为法国乐坛的中心角色。

DAHO的嗓音充满磁性,深情款款,音乐旋律迷人,在宁静的下午仿佛往事慢慢的在眼前展开,喜悦而忧伤。
[编译:日落酒馆]

下面是转自台湾一个论坛的关于DAHO音乐的贴子

《有那么一年》 袁永兴


曾经有那么几年,我疯狂的追逐某个玉女歌手的踪迹,从唱片、海报、贴纸到挡泥板,心中完美的定义就是她的名字,与身旁的好友讨论她的一切,直到我的贺尔蒙长了几岁、多了几CC,不知不觉的,那些曾经辛苦收集来的杂志剪报签名照,就随记忆与时空的变迁一起埋葬到不知名的角落。

还有那么一年,在St-Germain-des-Pres一站下车后,望着地图寻找 172 blvd, St Germain, 6th是哪里,后来发现位在路口的「Cafe de flore」根本不用怎么找,那满座的咖啡客与从二楼垂摆下来的藤蔓,包围着高挂的招牌,我真是个大眼惺忪的游客。至于 Madeleine这种被cartier与Piaget包围的名品站,我常是快步游移又余光扫射地晃过。

这些回忆,我没有再回头去找过。只是偶而会想起,「想念」的那一种想起,连带在那个年代我有过其它的什么,就像从「三人行」到「霹雳游侠」到「欲望城市」,或是一样的从「一代女皇」到「一剪梅」到「台湾阿诚」,这种跳跃式地迎面扑来的回忆,在不景气的年代显得特别清楚而来的容易。

一定是听见了或看见了什么才想起些什么吗?答案是否定的。

那段旋律是动听的让人放下手边的工作,倾听是到了眼睛不自主地闭上,在阖上眼后的三分多钟出现的不是黑暗中闪烁着光,而是一幕幕那些年曾经追逐的青春、理想、爱情。

「什么歌呀?谁唱的?唱的人年纪好象很大了……咦?男女对唱呀?」我一边疑问着一边找着飞机上的杂志,里头除了写Duty free卖的东西、全球航班与播放的电影内容介绍外,还有一页专门介绍耳机中各个频道播放的歌曲。

「日文、国语、西洋流行、爵士、New age……世界音乐?」我又在心里打了个问号。

「Le premier jour」……by Etienne Daho。嗯…思索中边找出背袋里的纸笔,抄下了歌曲和歌手的名字,在回台湾的途中,一路响着这个歌声,响着这个旋律,也不知何故地想着这许多年流浪过的足迹,想到连当兵都可以到马祖西莒窝了两年,然后又游走在阿姆斯特丹、伦敦、佛罗伦斯、巴黎与纽约跟东京,我在这些城市的日子里,跟这样的歌声并没有相遇,更无所谓交集,为什么它能勾引出这些回忆呢?

回到家后,我上网寻找歌手的任何蛛丝马迹,打印出来资料拿到CD店一家一家问个仔细。

上帝保佑,我找到了这首歌。

后来有那么一年,我回老家台东待了近十天的时间,一边听着四十几岁的Etienne Daho唱着「Le premier jour」,一边翻阅国小到高中的毕业纪念册、大学的生活照、当兵的留影与走遍各国和友人景物留下的合照,不知是安排、凑巧还是意外,一段已经很久不曾想起的旧爱,也随老照片们从掌中滑落。

「她现在会在哪儿呢?」我不停想着。

隔天,在我的电子邮件中,竟然出现了她的名字!

原来,她全家搬到了新竹,而且搬了快十年了,绝大部分的朋友都早已不再联络,她现在在一所高中教数学,并且帮忙同事编写教材,至于她怎么发信给我的,我也好奇地回信问了她。

「你的文章被转寄到我的信箱,我试着在搜寻引擎打上你的名字,就这样出来一堆东西,网站连啊连的就有你的e-mail address,不过你还是一样奇怪,回信不会直接给我你的电话号码讲吗?打字很累耶!」她在回复中这样写着,有嘟着嘴的语气,让我又想起一些事。

「打字很累耶!」……「果然是学数学的。」我笑着想。

* Le premier jour:最初的日子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别怕
  • 新几内亚白人 
  • 2003-02-24 23:25
  • 102
  • 410
  • 0/0
  •   WHY?
  • 日落酒馆 
  • 2003-02-25 13:15
  • 24
  • 577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