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滚石的四封信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方歌吟发表时间:2003-06-10 23:58

关于滚石的四封信

影评人翁健伟写给滚石的一封信

亲爱的滚石:

最近看到你在特价出售一批CD,往日的情景逐渐浮现,让我不禁想起,听说你最近几年过的不是很好。

特地去唱片行,瞧瞧到底是哪些CD在特价。奇怪的是,相较於躺在架上的那些新作品,这些「中古」的音乐作品每张都那么特别,那么有吸引力。以前的唱片专辑封面,显得清爽许多,也不必像现在这样,永远都塞满了满足企划人员创作欲望的文案,满满的对联跟口号,还有一堆始终不晓得该如何断句的口号标语。

这么多的专辑,见证了那么多往日美好的时光,我纳闷的是,为什么你再也无法像昔日那样单纯了?

我记得是1991年,你喊出了「大费周张」这句口号,指的是同时发片的周华健与张国荣。你喊完了「大费周张」,接著喊「辛知杜明」,指的是辛晓琪与杜德伟。然後从那时候开始,台湾所有的成语就再也无法乖乖地一成不变,一定要玩这种同音异字的文法游戏不可,导致现在的学生受到这种风气影响,成语都是错字连篇。讽刺的是,当初你用力喊出的「大费周张」,是等到张国荣去世之後,「宠爱」专辑才大卖。
你开始染上这种同音异字的文字游戏之後,又开始不断地找外国歌翻唱,从日本歌、韩国歌,从小室哲哉到酷龙,这么多热闹的舞曲节奏跳上了国语歌坛,这是件好事。但也恰好证明了你从来都不会做舞曲,因为你根本不屑搞舞曲,对吧?你几乎有超过10年以上的时间,只认为音乐的最高水准(也就是畅销歌的意思),就是一种叫做「李宗盛」出品的金字招牌,所以你因而音乐偏食,别的音乐都听不下,也认为不够资格。结果,你变成一个故步自封的可怜人。

你当然曾经试图振作,改变,所以你让苏慧伦唱《柠檬树》《鸭子》《傻瓜》,这些截然不同你以往的品味,却是来自老外的创作;你堂而皇之称呼「变身三部曲」,於是苏慧伦在一年半的时间变身完成之後,就再也无法变出任何名堂了。我不相信你会记得苏慧伦後来「Happy Hour」「懒人日记」这两张专辑,我敢打赌,你连主打歌都不会唱。不过,你耸耸肩,因为苏慧伦的「变身三部曲」,只是你在实验「如何把外国音乐翻唱成国语市场的主流」,你的结论是要有一个活泼的少女当触媒。苏慧伦不行了,你找到更活泼、也更会跳舞的徐怀钰。所以就她就唱著《妙妙妙》《天使》,几乎跟苏慧伦一样在一年半出了三张专辑,然後她就遇到瓶颈,你也就过著自己的生活。

因为你找到了「五月天」,如果你可以让出道好一段时间的苏慧伦重新出发,把一个新人徐怀钰捧成「平民天后」(事实证明了这位天后的下场果然超级「平民」),你当然有办法把一个地下乐团捧成台湾青年摇滚的偶像奇绩,直到他们必须解散当兵为止。

因此每隔一阵子,当你忙著这些旧爱新欢的轮替时,你就会动动以前好时光的歪脑筋。像是把李宗盛、周华健、还有一个我不记得是光良或者品冠(反正你从来也不在乎我们有没有没搞清楚这两人的分别),三个人唱了一首《最近比较烦》;不幸的是,那年真正大卖的是林晓培唱的《烦》。但是你似乎无法从这个经验学到任何教训,现在你又把周华健跟任贤齐凑在一起,唱了一条比《最近比较烦》还让人感到厌烦的歌,以至於我完全无法记住歌名。

但是李宗盛在《最近比较烦》提到了一句歌词,「我问老段,这该怎么办」。亲爱的滚石,老段就是创造你的人。你之所以诞生,是老段跟他的兄弟,在中影公司上班的时候,决定要利用下班时间创办一本《滚石杂志》,写写他们对於音乐的感想、评论。最後他们又觉得光是被动地写些西洋音乐的评论,还不如卷起袖子创造有别於当时流行音乐的国语专辑,所以你就诞生了,滚石唱片推出了第一号作品,由吴楚楚、李丽芬、潘越云演唱的「三人展」。

你瞧,亲爱的滚石,你的诞生是那么的带种,可是今天,你把自己搞成这个德性,让人不忍卒睹。你现在不断发表的作品,就是当年让老段听了会头痛的东西;你现在所发表的曲风,跟当年老段想要打破成规的理想背道而驰。

李宗盛在《跟自己赛跑的人》这首歌,唱著「亲爱的Landy」,这个「蓝迪」其实叫做张培仁,就是你曾经想要坚持理想的魔岩唱片总经理(李宗盛真的很奇怪,老是写些公司内部事情的歌卖给我们这些不跟他同一个办公室的消费者)。可是当曾以「流浪到淡水」大卖的金门王,骤逝时全身只剩下20元,我就知道你的理想消失的比富贵浮云还快。你说要支持的每个创作者,通通都得自己救济,反而在别的地方找到伯乐,像「糯米团」还被香港人请去制作唱片。在这个公司签约的歌手,结果一年後在别的公司出片。

你知道你自己的偏食,究竟错过多少人吗?曾经否定多少人的才华吗?张宇当李宗盛的助理成天只能抄写乐谱,最後这位老兄在别的公司推出「用心良苦」专辑。我想他假使一直让李宗盛使唤,我们大概也不晓得他会写歌。还有刘若英,她签约之後你却没有点头让她发片,只能当陈升的小助理,直到她演了《少女小渔》得到亚太影后,你就突然间让她出片了。说到这里,难道你自己都没发觉,你把梁静茹弄得很像以前的李心洁,而以前唱《裙摆摇摇》的李心洁,又很像刚出道刘若英吗?我想这一点都不意外,反正你已经把徐怀钰弄成唱《傻瓜》的苏慧伦,我想你玩这种复制人的游戏已经上瘾了。

所以你才会把自己搞成今天的局面,你像个学不了新把戏的老狗,因为无法丢掉过时的想法,又忘记了理想的初衷,在那边不断地原地旋转,让旁人看了都尴尬。我知道你有投资手机铃声下载的生意,而且很赚钱,但是瞧瞧下载排行榜吧,上头都是别家公司的艺人咧!

你还是老段当年满怀抱负所创办的滚石吗?最近这三年来你做了什么好事呢?现在的你距离你当年的初衷越来越远,越来越像老段当年所无法忍受的那些事物。我看著唱片行那批特价的「中古作品」,还能从其中听到一些温暖与诚恳所带来的感动。我不晓得你现在打算发表哪些作品,好让我们的子孙听了也能感动。

我只希望,你应该明白,音乐本是百花齐放、各自精彩,但你却走在一个封闭的道路上,靠著以往的光荣照亮前方,以为能走出一番局面。只不过,你的昔日光荣还能燃烧多久呢?

滚石唱片公司副总经理王方谷回复的第一封信:

翁先生钧鉴:

伟哉斯言,相信很多人会因您如此谠论而心有戚戚焉吧,小弟相信,批评是一切工作动能启动的元素,不吝给予批评,可见其居心是一份恨铁不成钢的怅惘,也相当程度的表现在对衰败圮颓的忧心。

不过,请不用忧虑这种企业生存的波折,沙特说:"我们正是为了将来,才评价过去的本身"。然而来自於批评者的批评,是否只看到现在的不确定,如果是,我们将您的批评视为策励滚石将来的善意。因此,对於现在的不确定去检验过去的轨迹,只是书生之见。

前面我说过这是一种企业生存的波折,我想过份解释里边的辛酸苦楚反而容易落得自艾自怜的指摘,我们也不想将事业经营的辛酸堂皇的裸露在这个公开园地,因此,与环伺在周围国际公司间的竞赛汗水不必说,孤独的代表华人唱片公司的经营良心也不想说,小鲸鱼与大虾米不平衡竞争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想要为华人在娱乐产业中永续站著一席之地的心情就当只是自作自受吧。一切的一切,都是理想与事实的落差;理念与务实的争执;理性与感性的战争。您是一位影评人吧,您了解国产电影的生态与现况吗?您肯定了解,而我也肯定告诉您,我不了解,因此也不敢在雾里看花的愚昧中提出批判。但是,如果我有机会批判时,我可能会说:"侯孝贤,这么一位电影天才,怎么不能在电影市场上有立足的地方?电影公司的老板们唯利是图厄杀具有创作力的新锐导演;国产电影叱吒国际影展,却不能见容於国内市场;那些电影公司市刽到令人憎恶。"可是,我没有这么说过,不是因为我没有机会说,而是我不懂国内电影生态,就好像我认为您也没有那么了解国内唱片生态一样。容我给您一个建言,影评人有笔,文章动见观瞻,这支笔若没有拿稳,砍了别人也杀了自己。

请问电影界有一家公司像滚石存在在庸俗的唱片市场上维系华人的音乐未来吗??是的,滚石曾拥有风光华丽的过去,也有老骥伏枥的现在,并不能说他们没有徐图惕厉的将来。您可以在一堆中古CD中看到风味盎然的滚石,您也沮丧的批判不知长进的滚石,这些感性的呜咽,都是因为她还存在,可是,为什么不是说:"在这个诡谲混乱的时代中,还好有以前我们所喜欢的滚石保留一丝生机,担负著维系歌手创作生命的未来的使命。"虽然您可能会说:"滚石并没有做好她应尽的存在使命,只一昧抄袭;翻唱;媚俗,这样的经营,不在也罢。"我也想再以沙特的话告诉您:"存在就是一种感知",是一种反思;是一种对未来的显影。如果您不屑她这种存在的意义,请您也以相同的高道德尺寸评价现在存在的其他唱片公司,如果您能肯定她的存在对未来的意义,就算您不愿伸出您友善的双手拥抱她,也请保留尖锐的笔锋冷眼以对。

通篇我并未就您所提出的批评逐条说明,因为我认为这篇批评的本质与出发点并不踏实,虽然论点与关切之情均是良善,其实只是建树不见林的以偏概全,站在唱片公司的角度而言,是我们未来工作的鞭策动力,站在唱片从业人员的心情上,则必须收下批评,正面以对,有关立意良善的批评,我们一概承受,有关所谓"不忍卒睹"的指责,请您等待历史的盖棺论定吧。但是,千万相信,我们不会是故步自封的可怜人。

这篇回应,并不代表滚石的立场,我也小心的让他看不到错别字,不知能否符合您的要求。

滚石副总对评论人翁健伟公开信的回复

各位关心滚石发展的朋友们:

翁先生的一封信,激起了唱片界不算小的涟漪,我在第一时间回了信,读者诸君看过後,有褒有贬,有讪笑有泪水,也给了我很多感慨。上一封信我引用了沙特的话被讥为卖弄笔墨,这封信我就不敢用了,我想套用三国演义的卷头词当我的引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掏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翁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我在这家公司工作了十八年,一个人的一生有几个十八年,经历过的同事何止数以百计,看尽了兴衰盛圮,人事沧桑,滚石的成长历程与我个人的历练维系著等距的轨迹,虽是如此我依然不能代表滚石说话,因为我不是老板。可是我总想说一说这些年来的变迁的感想与世故的历练心情,因为,我不认为有多少人真能了解滚石这些年来的背负的十字架有多么沉重,原本这种压力是不应摊在阳光下讨论的,那是滚石自己要承受的原罪,做不好就做不好,喷一大堆口水也不会把自己变的伟大。一不小心反而落得怨天尤人的笑骂,可是,我实在看不惯跌跌撞撞之後所纷至沓来的践踏,我想表达的是这些年来滚石背後所承受的压力,岂是一句”但你却走在一个封闭的道路上,靠著以往的光荣照亮前方”所能否定。我抱著”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沧凉,看看现在的唱片业存在什么样的世道。

你们知道目前做一张唱片从制作开案到能让消费者拿在手上通常要花多少钱吗?动不动就是两千万元起跳。花两千万要卖几张才能回本?对不起,最少要十二万张。虽然经常听到某一张专辑举办销售破十万庆功宴,就算全是真的好了,也仅是目前市场上的凤毛鳞爪。为什么需要那么高的销售量来达成损益平衡点呢?这要从成本结构来看。经常有人质疑一张CD的物料成本那么低,而推论唱片的售价太高云云,其实物料成本只占唱片价格的不到百分之十。那其他百分之九十跑到哪里去了?如果您知道目前媒体广告的价码您就不会质疑了。大部份的成本都被媒体广告的预算分蚀掉了,但是能拒绝使用媒体宣传吗?这道理很浅显,不利用那个管道,消费者根本无从了解产品。媒体也有媒体本身的成本结构,这个不予置评。现在有多少专辑能卖超过十万张的,用手指头数都数的出来。两千万能买什么?可以在东区买一间六十坪的房子等著升值。乐透被雷打到中了头彩也差不多拿这个数,唱片公司要在短短三个月内去博这个局,一开始就已经输在起跑点了。小公司或是大财团进来插花後一看这个状况,发现玩不起,可以屁股拍一拍走人。唱片公司呢?以这个为经营主业,能认赔出场吗?那么多有理想有报负的年轻人在这里工作,怎么办?我们只能汗水抹一抹,再开第二个案子撩下去。

这是不能摊著太明白讨论的,你可以说唱片公司本来就是一场高赌本的赌局,敢进厨房就不要怕热,以前的滚石怎么没有这些问题?那时候的滚石做出来的音乐是如此令人怀念!这也没错,但是,那时的社会环境是没有如此高昂的企宣成本以及盗版压力的。盗版的问题就不用太说明了,我们讨论一下高昂的企宣成本的因由。什么时候才使这些成本的负担那么重?你们记得吗?约在几年前,有一家国际公司以三年的时间分期并购了国内一家还具规模的唱片公司,那家被并购的公司为了增加她在这个三年分期期间的公司价值,用的手法是增加公司资产价值,因而每张新专辑都砸下大把预算操作企宣,提高产品有高销售量以增加资产价值,每一张专辑的企宣预算动辄两三千万,这个策略成功的将销售量拉高了,却同也将媒体的胃口养大了。自此以後,包括滚石在内的其他唱片公司,若要在媒体间找到曝光的机会也非得砸个两三千万不可,那家公司可以不在乎专辑的盈亏,因为公司资产价值提高後卖的钱相对多,却将企宣成本提高到目前的水平。滚石要在业界立足就非得一起玩这场金钱游戏不可,这个钱也可以不花,你也就上不了媒体的版面。

角头唱片是一家有种的唱片公司,对媒体这种吞噬可是敬而远之,三年前在金曲奖大放异采,拜这个盛会之赐让媒体发觉台湾也有这么一家独立品牌的唱片公司,拱出一位警察歌手,其他的歌手有几人记得?那时候有一家报纸还特地为她做一篇专题报导,文末还向读者及角头致歉说:”现在才发现你,对不起.”现在呢?没有镁光灯的照拂下还有几个人想到他们?她们坚持理念的每两个月发行一张理想性浓厚的唱片,但是谁知道廖士贤?谁听过Bobin?那些批判滚石不长进的人啊,具有充分理想性的经营结果,换得的是你们一再漠视她的存在,这也是你们回馈认真做唱片的人的方法。终究有一天,唯有看他们躺平在沙滩上,才换得你们一句喟叹,然後灰飞烟灭,这才叫有种?!她们不搞媒体,不讲宣传,专心挖掘有潜力的创作人,这才叫带种,滚石是要追求一个带种的虚荣,还是等你们帮他收屍,那时你愿意为她掉几滴眼泪吗?

有关唱片不好做这件事已经老生常谈了,那代表的是一个不知有没有未来的哀怨。讲到未来,你们知道吗?国际公司正是扼杀这个未来的刽子手。我不意要在这里得罪任何一个人,我只想说,国际公司的总经理是签约委任制,当他们上任的第一天开始,就开始为下一张合约的出路做准备,好比陈水扁从上任第一天开始就开始当总统候选人一样。有关这个产业的未来以及永续发展的规划,那就再说了。在不考虑未来及永续发展的前提下,揠苗助长是最便利的方法,因为它最快最有效,经营可以不必太认真,反正钱可以搞定一切。这个造就什么样的後遗症呢?歌手红了,高薪挖走。唱片销售差了,抬高价格。报表不好看,破坏业务规则。急功近利把唱片当成期货炒作,三年时间到了,报表数字搞个漂漂亮亮,然後升官发财,去当个大中华地区总裁,留下一堆烂帐让後继者循原来模式再玩一次,他们玩完了说声再见走人,滚石能玩吗?要走到哪里?能不玩吗?也等著收屍吧,不想被蒸发,只能降低对理想的奢望。

要不然就结合一群具有相同报负与理念的音乐人共同死守这块土地,”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志的戮力工作。翁先生有提到李宗盛,他在
滚石的生涯最顶盛的时候,国际公司有人拿著吓死人金额的支票到公司楼下,一通电话打来请他签一个字,金额马上汇入他的户头,他请那人回去,然後把合约书撕掉,也没看他有什么不舍。另一位目前还死守滚石的国民歌手,他当然也是国际公司觊觎的对象,金额比李宗盛高出更多,他也婉拒了对方,然後说:”那笔钱够我吃三辈子”就算这样,眉头也不皱一下。这种事情发生在滚石的歌手;员工;经理人的次数不胜枚举,有走的,我们给予诚挚的祝福,没有走的,现在却挣扎在这个被视为日渐西山的园地忍受冷嘲热讽,承担”变成故步自封的可怜人”的羞辱。看看目前叱吒唱片圈的风云人物,有多少人是孕育在滚石这个摇篮中?他们做的有声有色我们与有荣焉,我们认为他的选择是对的,我们也从未在道义层面予以苛责。离开这位母亲後倒将她视为首要击倒的目标的也有,我们也不会认为不对,因为各拥其主嘛,不值得大惊小怪。

魔岩,算是一个理想与面包都能兼顾的公司了吧,她也苦苦撑了五年然後谢谢收看。她的结果并不是这个品牌经营不成功而说再见,而是这个品牌肩负的音乐革命家精神的包袱太沉重。当Landy找我一起去搞魔岩时,我们很清楚的知道要成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品牌,那时後喊出来的口号是“未来的音乐主流”,我们敬敬业业的奉这句话为经营圭臬,努力发觉了现今市场上的主流艺人,有谁体认到在发觉之初必须承担的风险。滚石也很义气的让我们玩五年,终於,我们还是敌不过市场严苛的考验,被扫进历史的灰烬中。这时一些象牙塔内的卫道人士埋怨滚石失去了音乐理想,让这么一家唱片圈稍有作为的公司失去舞台。我倒想反问,是什么样的环境淘汰了魔岩?是消费者抛弃她还是她抛弃消费者?如果是一家可以赚钱的公司是不会被财务报表打垮的,音乐环境并不给她生机。主张音乐要有革命家的胸怀的人,一手拿著胡萝卜,一手拿著棒子,把她弃养在悬崖边自我放逐,然後回头埋怨失去了使命。滚石却把她检回怀里,让她修身养息一番後再伺机出发,我倒不知道是谁媚俗了。

老段,被翁先生形容为“现在的你距离你当年的初衷越来越远”的人,这更是迂腐透顶的指控。指控一个人的内在思维是最颟顸的,两年前我记得有一本杂志对他做一篇专访,他以如下的话为注解”全世界华人有十四亿人口,我只要一想到我所出品的音乐是要提供给那么多人娱乐用,就很激动。”那是一个很大格局的眼光,经营企业能不思考中国大陆市场对台湾的意义吗?怎么能轻率用短短几个字对他的内在思维下一个注解?翁先生不仅误解,也太主观了。若是不在这个杂乱庸俗的市场找到出口,如何奢言放眼未来。

做音乐这条路是要走下去的,纵使环境险恶到令人沮丧,如何先让自己显现存在的价值,才能看到未来生存的显影。台湾的音乐工业,人才实力目前尚执华人世界之牛耳,长期以来必将继续领导著华人音乐的流行走向。滚石,拥有优质传统的品种,也在创作领域上树立华人品牌的标竿,我们站在如此有利的战斗位置上,根本上没有必要自暴自弃,只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於未来。翁先生的信在短短几天内能流传於音乐圈,可见有许多人与他一样有相同的怅惘与悲戚,对滚石的责备与期许都是身为滚石人所应感到惕厉奉行的,我用本文,申论我在上一封信没能表达完备的,希望各位热爱关心滚石的人能换另一种心情鞭策鼓励。可以的话,共同协力扭转目前生态内的弊病,也是一种无量的功德。

滚石唱片副总经理
王方谷 拜识
2003/06/01

滚石真的不好(张培仁)

最近在网路上,报纸上,看见许多关於滚石的文章,觉得以一个曾经在滚石17年的沙场老兵,现在是旁观者的角度,有些话也必须说一说。

是的,滚石不好,他不应该太坚持自己在华语市场的象徵性地位,一直独资经营,应该在所有的唱片公司见好就收,逢高便卖的市场环境中早早收手,老段兄弟大可带著大笔现金,虽然不至於打高尔夫,每天游游泳倒也还行。顺便可以买买唱片行,做做偶像团体,再卖掉得了。

滚石不好,他不会做生意,不会像其它的唱片公司,要卖以前,大幅扩张行销费用,以灌饱营业额,来增加卖公司的价值,也让周边媒体和员工可以成立媒体采购公司,大赚一笔,人人开心。不会做生意,还不会做人。

滚石不好,他一开始就不应该投资真言社,波丽佳音,中国火,魔岩和风云,最早更不应该做罗大佑和李泰祥,後来也不应该做李宗盛,陈升,陈明章,郭英男,伍佰和林强。他一开始就不应该怀抱理想并让他成功,不应该显示出能让理想成功的骄傲与自豪,就像别人一样,卖卖唱片,做做偶像就好,他一开始就不应该背负使命,开创产业历史与繁荣,小生意做做,不会有人要骂他。

滚石不好,他不应该在全亚洲开设分公司,尝试与国际公司分庭抗礼,不应该承担与全球文化对抗的压力,应该像所有的人一样,早早就让自己的品牌和全球同化,大家都做欧美文化的殖民地子民,让小公司独立面对挑战,让大明星都被请去看葛莱美,赚的钱保证比现在多十倍,还苦撑十年,让游戏橘子也以为国际化很容易,两下就出现问题。

滚石不好,他不应该把总公司开在台北,开在东京汉城落杉矶甚至菲律宾大概都没有这么多的盗版和免费下载,以他在这么有限的人口的地方创造的营业额历史,依比例算也不会比Sony在美国小多少,光是魔岩全盛的时候,按比例算大概就至少抵的过Galvin 和Virgin。也不应该做华语产品,在哪里都没有协助产业的政府,还要看著做盗版,光碟销售和档案分享的人,踩在唱片业的屍体上成为亿万富翁。他至少也应该考虑把自己搬到琉球或者钓鱼台,这样媒体也会尊重一点,把它当做外来的和尚给一点尊重,版面大一些,也不致於每天看著日本AV女优的报导多过本地文化产品的伤感。

滚石不好,一开始就不应该引进韩国的音乐来刺激本地发展,不应该承认别人的优势与能力,不应该学习模仿求进步赚钱再来培养本地人才,并且让所有的女偶像都照著徐怀钰的路子卖唱片之後,再来奚落滚石的方法不对,他不应该总是找新方法做唱片让大家跟的很累,应该静静的等待,不要创新,不要模仿学习,不要引进资源,让肮脏的事给别人去做,肮脏钱给别人去赚,坦白说,这种钱大家都在赚,怎么没有人抱怨呢?

滚石不好,不应该培养这么多的人之後又不去用他们,让所有的人只好到国际公司上上班,或者自己开开公司,但是一旦诸事不顺,生存困难,就开始抱怨抱怨滚石,坦白说,我简直觉得抱怨滚石已经成为唱片业音乐圈寻求自我感觉良好的方法,大家闲来无事抱怨完滚石就好像责任已了,心情大好,生存随之有道,成功明天请早。

滚石不好,当年经营传播电视没有快速的学会抄袭模仿即时耍贫嘴玩游戏的台湾电视精神,占据有利位置,滚石不好,没有在产业变化多端,全球瞬息万变的时候掌握新的方法与趋势,转型做为偶像的培育中心,滚石不好,没有一天能够暂时卸下拓荒的行囊,(开发了20 年啊怎么还是荒地啊?),一旦韬光养晦用用祖产的精华就成为别人的话柄,滚石不好,没有早早把公司卖掉大家钱分一分走进历史让大家欷歔凭吊,滚石不好,让20 多年华语世界最大的流行文化母带资产还维持著在台湾人自己的手中,不被外国公司买掉,像圆明园或敦煌的雕像一般,放在大英博物馆,你要看还得买票,滚石不好,每个人都从他身上得到过一点需要,他困难的时候,还可以让大家在旁边笑,但是如果滚石真的不好了,卖掉,华人的文化产业会不会更好?

新人才就有机会吗?新作品就有天日吗?
新文化就能发芽吗?
那是滚石一个公司的责任吗?
滚石真的不好,承担了这么多的梦想和希望。
滚石再不好,请也想想,他有过的好。

张培仁 2003/6/2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