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ing

论坛:江湖兵器作者:grass发表时间:2011-05-12 22:13
看过这个戏的人大概多看过好久了吧,可是我是才看,所以还很感动ing,沉浸ing
 
 
=====================================
 
从信仰,爱情,大结局全方位透视《潜伏》最深刻的现实意义(Z)
 
 
千百年来,历史更替,江山易主,政权交接,什么都可以变,但唯独人性是不变的。潜伏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从英雄的身上展现出了人性。其实大多数浴血奋战的英雄也是人,也有家,有感情有牵挂。他们也会有弱点也会有挣扎。余则成和翠平在信仰上的高度一致就是信仰自己的良心,信仰平实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信仰不附属于任何“组织”,他们只是通过组织的力量来实现自己最朴素的理想。为组织可以牺牲生命,但不会泯灭人性。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余则成会改投中(和谐)共,左蓝并不完全是主导因素。左蓝第一次试图策反余则成时,我认为余则成是深受伤害的,他发现内心那份脱离现实阴霾的真挚爱情已经蒙上了一层冷酷的政治色彩,心中珍视的爱人已经带上了一副变了色的面具。这是余则成一时不能接受的,他对左蓝说“我没有什么信仰,如果说有,我现在信仰良心,信仰你。”在那个时候余则成只是希望能够赶紧结束战争和爱人过上柴米油盐的安稳日子。他内心没有左蓝那么有志向,左蓝希望自己的组织能够统一中国成就伟业,而余则成不是,他不在乎江山是谁的,他认为“这些不是我们庶民百姓想的事,总归是一家人开个会商量一下”就天下太平了,而左蓝却深知这其中的利害关系。
 
这不难看出余则成更关心的是生活,左蓝更关心的是政治局势。余则成爱慕左蓝也正是因为左蓝身上的这种高于他自己的信念和使命感。他对左蓝的爱情多少掺杂着一点儿“仰慕”之情。因为不及,所以爱恋。但即使是这样左蓝初次策反余则成也没有成功。毕竟左蓝只是余则成精神支柱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只有他自己发现了组织的腐败以及顶头上司戴笠的龌龊勾当和卖国行径才真正使他动摇。这不是余则成信仰不坚定,这恰恰印证了他忠于自己的良心,他只做对得起良心的事,所以不能为卖国通敌的叛徒卖命。左蓝在这件事情上只是给余则成指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他信任左蓝,愿意追随左蓝的信仰,就这么简单。同样,他放走王占金,转移穆晚秋,赦免许宝凤,都体现他在理性冷酷外表下的善良和不忍。在他心中良心是第一位的,为组织做事是忠于良心不是盲目服从唯马首是瞻,这点就构成了和李涯的显著区别。左蓝追求的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但余则成不那么在乎,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管他以后坟墓上开的是鲜花还是狗屎?
在余则成老谋深算圆滑世故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一颗简单而善良的内心。这在本质上和翠平是相通的。余则成和翠平信仰生活,热爱生活。他们没有把自己定义成一个救世主,一个领导者,他们就是简单的想要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一种柴米油盐的日子。他们为之付出的一切都是期待这一天的到来或者牺牲自己为国人换取这一天的到来。他们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在这一点上,左蓝不是,晚秋也不是。
 
左蓝想要的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一份成就伟业的使命感。晚秋想要的是一种自我的救赎,一份精神上的归宿。余则成对自杀未遂的晚秋说“一个小小的余则成,就是路边的一个送行者,你看见了他,他看见了你,你们挥挥手就过去了,再往前就是更有意义的生活。沮丧吗?无非就是一个小布尔乔亚的无病呻吟,留恋它是一种高度近视!要是能看得远点,不就什么都有了吗,包括爱”。我觉得这段台词太经典了,余则成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晚秋对他的爱的本质。晚秋满腹才华衣食无忧,对现实不满所以就只能沉浸在自己为自己编织的内心世界中排遣度日,顾影自怜。余则成只是晚秋那狭窄沮丧的现实生活和空虚暗淡的精神生活中的一缕曙光而已。余则成明白,一旦晚秋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她就会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精神的寄托,那才是真实的生活。所以晚秋在根据地里赋诗再没有了从前的矫情和酸涩。“走要走大道,大道上爱情好,匆匆的过客快忘掉,叛逆的心向着北风跑。”这就说明晚秋振作起来了,她明白了余则成只是她生命中一个匆匆的过客,人生还有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做。余则成使她找到了自我价值的表现形式,精神得以重生。原剧本在结局中写到“晚秋和余则成看着结婚照片,没有一丝笑容。”显而易见结局中晚秋的情感归属也是一个悲剧。
 
 
关于爱情。
 
翠平和余则成不相识之前的工作环境和为人处事方式大相径庭。一个地上,一个地下。翠平身边都是出生入死的弟兄,前线作战要的就是豪爽果敢,不畏不缩。而余则成身边都是虎视眈眈的敌方特务,他必须谨小慎微,亦步亦趋。把这两种人硬生生拴在一起,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翠平作为一个没受过几天地下工作培训的游击队长,一开始没有意识到潜伏工作的本质和重要性。在她看来,“牺牲”就是对组织最大的付出。大不了就是拉了手雷和敌人同归于尽,谁怕谁啊?!所以她看到敌对才会肆无忌惮不加收敛,才会看不起余则成靠“收金收银打听小道消息混日子”。在与余则成的碰撞和争吵中,翠平慢慢的理解了潜伏工作的关键是要活着是要伪装下去,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情报。当她明白原来活着比牺牲还更具有价值的时候,她在转变。她愿意服从余则成的指挥,愿意放下自尊承认错误,愿意学习打麻将识字抄录暗号倒卖烟土,愿意融入她一度嗤之以鼻的阔太太的日常生活。在这个过程中,翠平一直在成长。她是一个有着坚定意志不畏牺牲的游击队长,是心地善良贤惠持家的副站长太太,同时也是怀揣爱情拈酸吃醋的懵懂姑娘。她一方面要逐步适应这个完全陌生却危机四伏的潜伏环境,另一方面还要忍受来自对余则成心生爱慕的情感煎熬。就如余则成说的,在这样的环境中翠平比她更不容易。
 
慢慢的余则成对翠平心生怜惜,翠平的善良和努力一点一点感动着余则成,老余对翠平的态度从排斥到宽容到交心最终形成一种生死与共的情感屏障。在三年多的共同生活里,老余和翠平思想上相互渗透,生活上互相扶持。在压抑恐惧的生存环境中两个人建立起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小家庭。翠平让余则成埋藏在内心本无暇顾及的对生活的热爱又重新燃了起来。在我看来,余则成对翠平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保护和宠溺。他很享受把翠平逗得急了眼然后呼噜呼噜毛哄她笑一笑的满足感。多年的情报工作让余则成把真实的自己隐藏的很深,保密局那幢阴森恐怖的大楼,同事间充斥着火(和谐)药味的争斗,以及对自己身份时刻保持着的警惕,这些足以把一个人摧残得身心俱疲。而翠平的单纯和善良却一直温暖的抚慰着余则成,一点一点瓦解着余则成伪装的冷漠和严峻的外表。余则成只有面对翠平的时候才能开怀的大笑和肆无忌惮的发火,这是一种人性的释放。
 
所以余则成才会委屈得对翠平说“我对你可没装,都是真的”。面对翠平对自己的屡屡示爱,余则成真的“没心没肺”吗?其实不是的。有场戏翠平哭着对他说:“我就是看你好。”老余说:“我知道我又不傻”。看到这里我流了很长时间的眼泪,一想起来还是觉得心酸。翠平对老余的爱老余一直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虽然他故作不解风情但是内心却被慢慢攻克和占领,这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像翠平让老余帮忙挠痒痒那场戏,余则成就是故意在逗翠平,他很愿意看到翠平对他使用的小伎俩,换句话说,他这是在享受翠平对他的绵绵爱意。加上日久天长翠平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的渐渐展现,最终彻底摧毁了余则成的情感防线,于是就出现了午夜那场情不自禁的突然拥抱。旁白里说“如果彼此没有好感,一切会渐渐消散,可是这一次突然地拥抱,却让那种弥漫在心里的丝缕盘拢起来,似乎难以消散开来”。“弥漫在心里的丝缕”就是日久天长的堆积。但并不是任意两个人拴在一起都会日久生情。有的两口子一辈子朝夕相处仍然同床异梦。有的父子相见依就分外眼红。老余和翠平,在人生价值观上高度统一,性格上相互弥补。老余带给翠平最敦实的安全与呵护,翠平带给老余最平实的快乐和温暖。生死与共,休戚相关。
 
从老余对翠平说“我要娶你”的那一刻起,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再质疑老余对翠平的爱。简简单单四个字,那是相扶到老(和谐)共度一生的承诺。余则成知道一个真正的家对于翠平和自己的重要性。余则成为什么娶翠平?她爱惜翠平就如同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他愿意和这个女人共度一生,守护着她。就这么简单。他们相互吸引彼此相知承诺相守。这是一种牢不可破血痂相连的关系,战火无情,恩爱有成。在炮火纷飞革命尚未成功的时刻,老余这样的决定就是为了两个人活着要在一起,死了也是一家人,这就是“生死相许”的全部含义。他在最后撤离的时候也不忘把结婚证和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的情报放在一起。老余和翠平的共同信仰,是对家的渴望和回归,这是人世间最质朴和亘古不变的情怀,不分地域不分时空不分种族。也许这种对小家的眷恋比不上对国家的热爱那么高大,却沁人心脾弥足珍贵。也许小人物的命运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是那么的苍白无力,但是这是人性的回归。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看了潜伏我才知道,原来死别并不是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活生生的分离才更具有其悲剧魅力。我想,无论老余和晚秋婚后生活如何,他永远也不会忘记那只等待他回去的老母鸡,他的结发妻子王翠平。“无论我飞到哪儿,我都会飞回来的,因为你在这里呀!”我每次想到老余对翠平说的这句话都会痛哭失声,这是一个丈夫对自己结发妻子最真挚最动情的承诺。如果翠平死了,老余也许反而放心,每个清明可以用一坯黄土来寄托哀思。活着就会让人肝肠寸断的牵挂。
 
苏东坡纵然豪放惯了,也会在晚年梦到亡妻后写下了婉约的千古绝唱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诗评——“苏东坡用了十年都舍弃不下的,是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他受不了的不是没有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往日生活里琐碎片段中凝结着的化不去的亲情。在红尘中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执子之手是一种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种境界,生死相许也是一种境界。在这世上有一种最为凝重、最为浑厚的爱叫相依为命。那是天长日久的渗透,是一种融入了彼此之间生命的温暖。”苏东坡一生三个女人,最让他难以释怀的就是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王弗。
 
我想让大家难忘的还有结局中翠平和余则成的两次相视而笑,一次在家中分别,一次在机场诀别。机场一景,老余和翠平都没有意识到这一别就后会无期了,那发自内心的欣喜微笑定格成了永恒的瞬间。即使最后翠平抱着女儿站在山岗上眺望她那可能永远也回不来的丈夫时,依然是傻笑的。没有泪水的洗礼,笑容却更加让观者肝肠寸断。编剧真的很可恨,也很高明。他知道观众内心最痛的那根神经是什么。姚晨接受访谈时说“潜伏是一个诙谐的悲剧,其实悲剧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喜剧。”在当下这个浮躁滥情的年代,还有这样真挚的情感来供我们追忆和凭吊,或许也是一种幸福吧。
 
 
关于肝肠寸断的大结局。
 
我摘抄一下原版结局的剧本,摘录于《潜伏》创事纪。

余则成茫然:你们找到翠平了吗?
中年人:没有,找到了又能怎样?你们已经不可能在一起了。
余则成激动,但却无话可说。
中年人:哦,对了,我们找到了同源书店的罗掌柜,他证明,你确实递交过一份入党材料,介绍人就是翠平同志。经组织研究,正式接受你为中国共(和谐)产(和谐)党党员。
余则成苦苦一笑:我会奋斗终身的。
 
姜伟说演绎成“余则成看着窗外,苦苦一笑”怕有敏感的东西在里面,就拿掉了。于是我们看到的是电视上余则成欣慰的微笑。我说怎么初看时心里特别别扭,原来是改动过了,和剧中人物状态不符。编剧的用意再明显不过了。余则成投靠共(和谐)产(和谐)党是为了什么?他并不是为了效忠某个组织为了卖命于某种政治集团,只要想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现在大陆解放了,他却失去了爱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人生的自由。他曾经为之向往的一纸入DANG证书现在成为了赤裸裸的精神枷锁,残酷点说,就是一张“麦深弃”(故意打错怕被和谐)。这是他的追求他的信仰吗?显然不是。他之前认为的“总归是一家人的事,可以开会,可以商量。”现在看来是最大的讽刺。余则成内心还愿意潜伏下去吗?我想更多的是酸涩是无奈,最终只能化作嘴角的苦苦一笑和面对新婚照片的两行清泪。
 
他在机场的时候并不确定和翠平就是永别了,他觉得组织会来营救他的。他在飞机上的笑是因为知道翠平还活着的一种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在他和翠平看来,解放了就有好日子了,只要彼此还活着总有希望团聚的。当时有谁能预见到一湾浅浅的海峡会让台(和谐)湾和大陆隔海相望半个多世纪?我想最终余则成才明白政治斗争的冷酷和无情,无论从属于哪个组织,都是同一种宿命。而这恰有悖于他对家庭对国家的信仰。所以他“激动”,他“无话可说”。然而他无从选择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无可奈何”是最让人内心泛起一阵悲凉的成语。流泪比流血更可怕,更让人心寒。世间无数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在两(和谐)岸关系日益紧迫的今天,面对政(和谐)府今天又开了一个什么会和大米今天又涨了多少钱的问题上,大多数的台(和谐)湾民众更关心的肯定是后者。老百姓最终关心的永远是生活而不是政治。政治永远是统治者之间的争斗。《潜伏》的着眼点不同于其他的战争历史剧,不过分强调政治倾向。就如站长的言论:“美国人之所以打胜仗是因为他们的军官心中都有家。”“没有人情的政治是不会长久的。”。对家,对国,对同胞的爱,才是大爱,才是值得人们奋斗终身的信仰所在。
 
回想最经典的机场离别,余则成冒险学着老母鸡护窝的样子向翠平传递着对情报的暗示,同时也流露出他对翠平的爱与牵挂和对家的不舍与眷恋。护窝爱国的两个人从此夫妻永隔,骨肉分离。两个满腔热血为祖国统一,为美好家园奋不顾身的人最终却沦为政权斗争的牺牲品。从小人物的悲剧折射出政治斗争带给人民的无形摧残和精神压迫,我认为这是《潜伏》的大结局最悲怆最深刻的现实意义。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