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良好成长环境-《教养的迷思》读后感

论坛:小小江湖作者:厨娘.发表时间:2009-12-20 00:47
      《教养的迷思-父母的教养能不能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By Judith.Rich.Harris,看到MAMAHUHU推荐时提到书中观点比较大胆,感觉有趣,正好也急需孩子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于是用了一周多粗略地读了一遍。

        该书提出了与当今主流教育观之强调孩子的性格由父母所塑造截然不同的观点,简单概括,孩子的人格也即我们所说的性格发展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

1/ 遗传于父母的基因。

2/ 同伴环境。

      老人嘴里有种说法‘3岁看小7岁看老’。孩子从出生到3岁,通过触觉去认识生存的世界中的事物,形成简单的认识,软的/硬的等等。3岁以后交往范围开始实际地跨出家门,比如上幼儿园,与周围的孩子游戏玩耍等,这个阶段主要通过与人的互动而形成朴素的思想基础,也即性格。这算我的理解和解释吧。

      通过抚养孩子这4年的观察,我认为孩子的成长简单点说,就是一个不断模仿的过程,在模仿过程中不断影响其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从这一点上看,孩子3岁以内确实是父母影响的最强阶段。主要因为3岁以内基本只接触到父母。那些把幼儿单独留给祖父母抚养的父母,尤其要意识到,这个选择等于主动放弃了自己对孩子人格形成阶段发挥最重要作用的宝贵时机。

      孩子3岁以后大都主动或被动地开始接触外界,孩子的注意力逐渐从父母转移到同伴的身上,也即开始模仿同伴与外界环境。从这个阶段开始,如书中论述,不论孩子是否被同伴/环境接纳,他都会认同他所处的环境,并努力改变自己去顺应环境。书中列举了两类例子,外国移民的孩子大多比父母更快地熟练使用当地语言,以及发音与言谈举止很快都与移民地的孩子无两,而并不会象他们的父母终生带口音,甚至终生都无法学会使用当地语言。另一个例子是一个美国白人男孩从小被放到西藏的庙里与喇嘛一起生活,虽然他因肤色而一直被喇嘛们视为外来人受到排斥,但这并未妨碍他认同他的同伴和环境。长大后他回到美国,一直无法融入社会,他自我感慨是一个有着白人外表的西藏人。

      我以为,该书的观点旁证了‘孟母三迁’对孟子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如何在孩子人格形成与发展中起到良好的作用呢?结合该书总结有两点:

1/ 为孩子选择良好的成长环境。即选择孩子与什么样的同伴/环境(成人)一起成长。

2/ 在家庭范围内,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同样受同伴/环境影响);注重孩子的专长,并监督孩子学习进而不断发展专长。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